陈素妮,黄东明 (广东省惠州博罗县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100)
在临床上,大面积的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中比较多见的急性病症,发病因素多为患者颈内动脉主干与大脑中动脉主干,或是皮层支的卒中,使患者出现不可逆神经组织的损害,为此,该类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意识的障碍,并可能伴有偏瘫、失语或是偏身感觉障碍、凝视麻痹等,而在CT 检查中,则显示为大片状的低密度阴影,多分布在脑叶或是跨脑叶分布,整个脑组织的损伤范围比较大[1]。现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 年4 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50 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总结出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案,并作如下分析。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 年4 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50 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20 例,年龄43 ~75 岁,平均(61±3)岁。所有患者均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有关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同时经过MRI 或CT 检查结果证实;满足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后经心肌酶与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的结果被确诊,其中心功能分级:30 例为4 级,16 例为3 级,4 例为2 级,关于GCS评分,26 例为3 ~6 分,21 例为7 ~12 分,3 例为13 ~15 分。既往史:30 例高血压,10 例糖尿病;5 例冠心病,3 例扩心病,另外2 例无明确的心脏病史。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所选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相关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并给予其相关治疗,即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立即被给予吸氧处理,并常规留置尿管与胃管,初期及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甘油果糖,辅以速尿交替脱水,以达到降低颅压的效果,并有效避免出现继发性的脑出血;同时,间歇性的给予患者呋塞米以利尿,静脉滴注纳络酮与胞二磷胆碱,以起到保护患者脑细胞的作用,并控制好患者的血压,利用自由基清除剂、代谢调整与脑细胞治疗活化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以综合治疗,辅之以每晚50 ~75 mg 的阿司匹林,以避免血小板的凝聚与释放,达到阻滞新栓子形成与血栓逆向延伸的效果[2];此外,给予患者口服复方脑蛋白水解物片,2 片/次,3 次/d;于心电图的监测下,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适当的毛花苷C 或是毒毛花苷K 进行抗心衰治疗,并维持好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给予其必要的营养支持,有效预防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也可给予其理疗、针灸与早期的功能锻炼,以防止患者肌肉的萎缩与关节的痉挛,促进其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最大限度减少病症致残率[3]。
2.1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骤然性发病,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心悸气喘与胸闷、咳嗽以及不同的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27 例患者合并有大小便失禁、7 例患者合并有消化道出血,40 例合并有显著性失语症。入院时,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昏厥、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情况,其中,30 例为入院时合并有显著的心力衰竭,而另外20 例则为脑梗死治疗过程中并有心力衰竭。
2.2 辅助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被给予了头颅CT 与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其中,经头颅CT 检查,显示10 例患者在发病后10 h 即发现有大面积的脑梗死,22 例患者在发病后24 h 显示有大面积的脑梗死,所有患者在3d 后均出现了大面积的低密度阴影,且15 例患者脑梗死之后有出血情况;而经心脏彩超与心电图检查,显示所有患者中,17 例并心房颤动,16 例并心肌缺血,15 例并心尖搏动弥散,13 例并风湿性的心瓣膜病变,10 例并有抬举样的心尖搏动。
2.3 转归情况分析:经过以上治疗,50 例患者中45 例(90%)患者有明显好转,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另5 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因脑疝死亡,各有1 例因心力衰竭与多系统感染死亡。明显好转的患者中,均在住院3 ~9 周后出院,且语言功能与肢体功能均有所恢复,随访半年,发现29 例患者均能自理或是部分自理,另14 例患者长期卧床。
目前,临床上关于大面积的脑梗死,还未有统一定义,多认为主要是由老年患者的心脏动脉源性栓塞而导致的,其中,非瓣膜性房颤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占了27.21%左右,在本次研究中,17 例患者并有心房颤动情况;而其次原因则是动脉源性梗死,大约占了16.36%,一般来说,并有基础性心脏病患者,若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多是因心源性脑栓塞造成的,但也可能存在原发性血栓形成患者,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其主要特征都是患者脑部组织受到大范围的损伤且并有瘫痪,再加上心功能不全,由此,导致严重影响到该类病症的预后效果[4]。
总的来说,当患者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之后,其机体为了保持的正常大脑灌注,就会自行调节,进而致使本身血压出现反射性地升高情况,一旦血压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增加机体心脏的后负荷,继而引发心力衰竭,倘若患者存在心力衰竭既往史,更是会进一步加剧心衰情况,影响预后[5]。而当患者出现心衰之后,其心脏泵血量也会有所减少,致使脑组织出现供血不足情况,且伴随脑部缺氧缺血情况的加重,脑水肿情况也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出现典型脑心综合征。基于此,针对该类病症的治疗,关键就在与控制好患者的脑水肿情况。
目前,关于大面积的脑梗死,主要有以下几种治疗办法:①药物脱水、溶栓与神经保护剂治疗;②换气治疗,即借助机械通气方式来增加患者CO2的排出量,以此来改变其脑脊液的pH值,达到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量,控制颅内压的作用;③亚低温治疗法,即采用化学或物理疗法来有效控制患者体温,实现对脑组织的保护;④手术治疗法,如切除缺血坏死的脑组织,去骨瓣减压术等,当患者并发脑疝之后,往往药物治疗无法发挥作用,必须借助手术来相对缓解患者脑部缺血组织对正常组织造成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病症基础上得到相应治疗,总体效果显著,500 例患者中,45 例(90%)治疗效果满意,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也比较满意。
综上所述,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主要以脑水肿控制为主,同时给予其必要的心衰处理,对症下药,有效控制好患者的血压与血糖,以此来从整体上提升治疗的效果,相对减少病症致残率。
[1] 陆雪燕.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42 例的临床观察及治疗[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139.
[2] 刘金星.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80 例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5):133.
[3] 艾合买提扎依尔.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心力衰竭42 例的临床观察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2):228.
[4] 冯红梅.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J 已力衰竭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243.
[5] 麻玉国.探讨合并J 已力衰竭的大面积脑梗死在治疗过程中的方法技巧[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