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

2015-04-14 05:21:40雷雪莲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隐喻大学英语教学法

雷雪莲

(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南昌310032)

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

雷雪莲

(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南昌310032)

摘要:隐喻作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与人类的认知、思维关系密切。隐喻研究被认为是人们认知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同时为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检索近五十年与隐喻相关的文献,参照翻译教学法的动态史料,将隐喻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采用英汉对比分析与对等翻译及偏移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的教例,研究相关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隐喻现象。研究层面涉及隐喻词条释义、隐喻例句分析、以及隐喻映射等。研究结果表明:以语言教学中的隐喻现象为切入点,研究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并提高其英语水平。

关键词:隐喻;教学法;大学英语;翻译教例

一、隐喻的概念渊源

什么是隐喻?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其中meta是指“超越”,而phora的意思则是“传达”[1]。由此可知,隐喻的概念最初是指某种形式的移动、运动或者是趋向。这里所指的移动不是简单地将一物搬走(carry),而是指将此物搬过去(carry across),即认为这种运动要跨越一定的边界,涉及两种不同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2]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本体”和“喻体”。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成为隐喻建构和理解机制的核心。从亚里士多德“不要将过于相异的事物作为比喻的对象,以免使隐喻过于牵强”的忠告,到孔子的“能近取譬”的学说,都体现了传统隐喻学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的看重。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3],我们的集体概念系统正是建立在这种思维之上。语言学家胡壮麟[4]说过,要认识和了解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及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想象力。隐喻使人们可以将熟悉具体的概念范畴映射到陌生抽象的范畴,从而帮助人们认识并表达陌生或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二、隐喻与翻译的对等性

从某种视角上看,翻译和隐喻的本质是相通的,两者都意味着意义的转换。在翻译中,原文的意义要由目的语表达出来;而在隐喻中,本体的意义通过喻体表达出来。

在传统的译学理论中,长期以来一直将“对等性”作为比较原文的标准。从雅各布森(Jacobson)对意义对等的讨论,到奈达(Nida)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理论,到贝尔(bell)的文体对等和语义对等的分类,“对等”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5]。就像隐喻中的“相似性”指的是“不相似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the similarity in dissimilarities),翻译中的“对等”概念也意味着“差异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6]。承认了差异的绝对性,对等应该被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在某个层面上,或是从某种程度上来探讨。译文在哪一方面需要和原文对等,是形式,是意义,是功能,还是读者反应,都是传统议论所关心的问题[7]。

三、翻译教学法的利弊

(一)以语法和技巧为切入点的传统教学法

尽管翻译和隐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通性,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一直沿用以“语法和技巧”为切入点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的语法和技巧为主线的教学法以单句为单位,不能解决翻译中的很多问题,因为语言中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单句中,翻译中的问题也不只存在于单句内,在语篇的更高层级上,如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都有需要关照的地方,有些问题甚至与语篇外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单纯地将视角局限于句子内往往无法把握原文想传达的完整信息,也无法在翻译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新思维翻译教学法

1.功能分类翻译教学法

本世纪七十年代,赖斯[8]提出以语言功能为基础展开翻译研究的理论,认为翻译中的对等不应该建立在词或句子上,而应该建立在文本语篇上。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法可以克服不少传统法无法克服的障碍,如在是否应该转换词性、切分句子,以及增词减字等方面提供了把握的准则。所以功能法克服了传统翻译教学法只在字词句内打圈的弊病,后来被普遍应用于翻译教学中。

2.侧重翻译目的教学法

虽然功能翻译观与传统翻译法相比是一大进步,因为它扩大了译者的视野,使译者能超脱单句的局限,并将整个语篇的功能纳入了翻译决策的考虑之中,但是功能翻译观毕竟只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而对翻译决策造成影响的翻译的目的往往重视不够。

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人提出新的翻译观念。如霍尔茨门泰里[8]提出的“翻译行动模式”就借助传播理论中的概念,强调翻译目的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活动绝不仅是翻译书面的词句,任何翻译行动都有目的,而译者在决定如何译时就应该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又如弗美尔等提出的“目的理论”也强调翻译的目的。

3.注重语域、语用的翻译教学法

伴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韩礼德[9]将语言视为社会符号系统的语言观兴盛,翻译界也将韩氏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重视翻译文本外的因素,将语言看作社会符号,并将较具体的语言选择与文本语篇的交流功能及相应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连,较注重语域、语用,强调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强调文本的互文关系等。

以上从功能、文本、语域、符号等切入的翻译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法视野宽广,对翻译教学的帮助也很大,但是新思维法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如其关注较大的语言单位,甚或是语言外因素,同时将读者注意的焦点从比较具体的语言单位上转移。尽管翻译学习确实需要人们给予较大的单位更多的关注,但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仍然需要继续关注较小的语言单位。而这种关注必须从新的角度关注功能、符号、交流、文化等较为宏观的问题,同时也应关注语言的微观结构。

(三)以隐喻为切入点的翻译教学法

在新思维翻译法的铺垫之下,美国学者叶子南[10]提出以隐喻作为更为新颖切入点来探讨翻译教学,以期为目前的翻译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叶子南认为传统的隐喻只局限于文学内,所涉及的方面并不广,而他认为隐喻比比皆是。文中也追随叶子南关注语言中隐喻的视角,继续挖掘隐喻的源头,引自莱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关于概念隐喻的说法,认为隐喻无所不在,其目的不是为了修饰,而是为了表达人类对世界的看法。隐喻不单存在于语言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关于隐喻的翻译方法,奈达[11]指出:“通常情况下,译者总是尽力把原语隐喻译成译语隐喻,以便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比喻的表达力。不过,当隐喻直译引起误读时,译者最好采取意译。”纽马克[12]认为隐喻翻译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在目标语中重塑原语同一形象法;2)用标准目标语形象代替原语中的形象法;3)用明喻替代原语中的隐喻并保留原语形象法;4)隐喻的明喻加意译翻译法;5)意译法;6)删除法;7)相同隐喻加意译法。谭震华[13]认为隐喻翻译的常用方法是:l)直译法;2)意译法; 3)换喻法;4)明喻法; 5)加注法。

四、以隐喻为切入点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隐喻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也随处可见,以隐喻为切入点的教学翻译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原文,也可以帮助表达原文。文章结合隐喻翻译的文献研究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具体展示如下两大类隐喻的翻译方法及译例:

(一)隐喻的对等翻译(即共性翻译)

隐喻翻译中的对等翻译被一些翻译家认为是最为理想的翻译方法,它是指直接投射源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域到目的语篇中同样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完成从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译章的翻译,是一种对应的关系。这种翻译方法和传统的直译方法很类似,和直译的差别在于对等翻译是从认知的角度提出的专门针对隐喻的翻译方法,而直译是针对包括隐喻在内的普遍语言现象的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隐喻具有相似的喻义,这种情况要采用直译这一类隐喻,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实现对等翻译的实效翻译。

例如:black horse(黑马),cold war(冷战),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An argument is war[14](争论是战争)

虽然谈到“argument”这个目标域的时候,学习者会不自觉地用“war”这个源概念域来理解它,但却很难理解或表达“argument”这一相当抽象的概念,可见隐喻已经成为人们思维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

同样,请看下面几个大学英语教材中出现的含有隐喻的课文标题。

(1)Women,Half the Sky.(妇女半边天)[15]

该隐喻采用明喻加意译法可译为:“女人撑起半边天”,以源概念域半边天对应其目标概念域,即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

(2)I am Going to Buy the Brooklyn Bridge.(我要买下布鲁克林桥)[15]

布鲁克林桥源概念域指位于美国纽约东部河流之上的用语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两地的一座大桥,这里用来映射任何常人无法承受的巨大的业务买卖。

(3)True Height(真正的高度)[15]

结合具体的语境,该隐喻主要涉及盲人迈克尔在一次撑杆跳高中的表现及心理活动等内容:迈克尔虽从小就失明,但一直有着飞翔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撑杆跳高的严格训练。在少年奥林匹克竞赛中,他克服了种种障碍,最后取得了该赛的冠军并刷新了记录。题目《真正的高度》即可以理解并直译为迈克尔一个又一个新的撑杆跳高的高度(源概念域),也可以通过意译,映射为迈克尔逾越了巨大的障碍而到达他人生目标的新的高度(目标概念域)。

(4)Fourteen steps(十四级台阶)[15]

Fourteen steps,通过进行有效对等翻译的加注,该隐喻特指肢体残疾的主人公每天出门或入家门必须爬经的十四级台阶,映射为主人公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重重困难和障碍。

(二)隐喻的偏移翻译(即个性翻译)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文化的转换。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态环境、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导致了英汉语言中隐喻概念的差异。教师在教授隐喻翻译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注意词和句子的表面含义,而且要发掘出这些词和句子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承载的内涵。因此,不同文化的隐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翻译中不可能做到每个隐喻都映射对等翻译语和目的语,当隐喻对应的源域和目的域发生偏移时,可采用偏移翻译法,即个性翻译法,以保证语言的翻译效果。

例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Wall street is a dog-eat-dog place.(华尔街是个非常残酷的地方)

再看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中有这样一个蕴涵隐喻的翻译例句:

It never will rain roses,if your want more roses,you should plant them yourself!

有些学生将上面这句中的roses翻译成馅饼,也有一个学生翻译成林妹妹(林黛玉),有的直译为玫瑰,尽管译文五花八门似乎也能讲得通,但要给学生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就可以从隐喻的角度切入,将学生带入该词的源领域,认识该词原来代表的是善和美或令人愉悦满意的事物(nice things),然后结合该篇课文提供的语境域,盲人迈克尔克服自身的残次打破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达到了他人生新的高度。通过意译加换喻法,上句可译为: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有所获得就要有所付出。如此翻译更贴近该课文的主题。

又如:She is a good catch.

“catch”的原始意思是打鱼的捕捞量,是一集合名词,意义经延伸后,捕捞量被折射到目标域,多用于形容令人满意的配偶,令人满意的方面除了外貌,还可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才能等等。《新牛津英语词典》[16]对此次进行偏移翻译,并释义为:

An amount of fish caught:the UK’s North Sea haddock catch.[in sing]informal a person considered attractive or prestigious and so desirable as a partner or spouse.

另外,《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字典》[17]对“catch”的释义甚至超出了配偶的范围,还可以用来比喻被雇佣的员工:

If you describe someone as a good catch,you mean that you have lots of good qualities and youthink their partner or employer is very lucky to have found them.

《英汉大字典》[18]对“catch”的释义超出了人的范围:值得获得的人(或物);值得看中的婚配对象。

Her husband was a good catch——He’s rich and attractive.她可以捞到一个好丈夫——既有钱,又长的英俊。

译者在译文里明确补上了“她”,并用了“捞”字,尽管“捞”字有过于直译者之嫌,但句子的酸味颇能表达出吃不上葡萄的酸意。

而有学生则把catch翻译成漂亮的意思,既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通过解构被模仿的句子:“She is a great catch”,不难看出,此句结构属最常见的A is B隐喻种类。在上述问题句中,原来捕捞的意思构成隐喻的第一个输入域,捕捞的活动可包括一个捕鱼人,被捕捞到的鱼,一条渔船,捕鱼工具、捕鱼的地方、时间,与之对应形成类比的另一个输入域可包括一个找配偶的人(尽管“他”在句中缺席)、一个被找的人(即“she”)。连接这两个输入域是类比对应(analogy)。类比想象将捕鱼与找丈夫对应起来,将鱼的收获量与丈夫的条件相对应,两个输入域能否对应的前提受共通域的制约,他们所共享的成分在共通域中收到高度抽象化的处理。然而,在词条释义误导的情况下,学生只生吞活剥地记住中文译文,根本没有意识到“catch”是个隐喻,有可能导致其对目标语含义的误解。

以上例句采用偏移翻译法虽丢失原文中的一些文化交流,但如果直译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所以两种文化意象不同的隐喻,翻译时改变其喻体为译入语文化的相应喻体,有利于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总之,融入隐喻的英语教例研究有助于学生识别判断隐喻现象,追溯理解隐喻所需求的概念,教师在英汉对比的隐喻教例分析中,既能启发学生推敲与隐喻相关的对应字词,疏解表面的语义,还促使其考虑到深层的,乃至联想的意义,从而做出合适的选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加强对隐喻含义和本质的分析,并综合考虑隐喻的文化、语言、语境等因素,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表达出隐喻的外在形式特征,而且要凸显出隐喻由此及彼的认知功能及思维模式。

五、结 语

结合隐喻的定义,在回顾隐喻起源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传统翻译教学与隐喻的共通处,指出了传统翻译教学法的利弊,也评价了新思维教学法的功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隐喻为切入点来研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通过英汉隐喻的对比分析,采用对等翻译及偏移翻译法,并结合具体的教例阐释,有利于引导学生从隐喻的词源出发把握原文,帮助学生分析教材中常见的隐喻现象,深掘其中的文化根源,树立隐喻认知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其英语水平。由于研究对象及材料的局限性,基于隐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例分析多聚焦于语言细节,主要涉及到日常生活、英语教材及词典中的隐喻现象。隐喻对于语篇翻译的衔接作用及语篇连贯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隐喻性思维的培养,今后还有待于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Terence Hawkes.Metaphor[M].Critical Idiom,London:Methuen,1972:12-13.

[2]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54.

[3]George Lakoff,Mark Johnse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胡壮麟.Advanc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 in China[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50.

[5]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35-49.

[6]Roman.Jacobson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C]//Brower,Reuben A.On Transla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114-139.

[7]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6-40.

[8]Katharina 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M AK Haliday.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Edward Arnold,1978.

[10]叶子南.认知隐喻与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Eugene Nida.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Newmark P.Approaches to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谭震华.英语隐喻词语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2(4):26-27.

[14]Summers D.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English–Chinese)[M].Trans.Zhu Yuan.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98.

[15]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6]Judy Pearsall,Patrick Hanks ,Catherine Soanes.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87.

[17]Collins.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8]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15-273.

作者简介:雷雪莲(1978-),女,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E-mail:thundersnow@126.com.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3YY19);2015年南昌师范学院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NSTD20143003)

收稿日期:2015-03-30

文章编号:2095- 3046(2015)04- 0058- 04 DOI: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4

中图分类号:G642;H319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隐喻大学英语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0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12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9:59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20:03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8:36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