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永忠,侯汪洋,程灏,谭剑,祝建飞,陈诚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成永忠,侯汪洋,程灏△,谭剑,祝建飞,陈诚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与手法复位配合传统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探寻提高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外固定新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手法复位后,实验组采用新型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6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运用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实验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关节功能康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外固定装置;外固定;小夹板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我院自行研发的新型小夹板(专利号2013101484267)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夹板治疗,治疗6周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验证手法复位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法的疗效,现将治疗概况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表1显示,选取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按Neer分型。治疗组I型1例,II型18例,III型10例,IV型1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对照组I型1例,II型20例,III型8例,IV型1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5例;60岁以上年龄段43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22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30岁。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王亦璁的《骨与关节损伤》,同时借鉴董福慧等主编的《中医正骨学》,并综合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综合分析。有外伤史;肩部疼痛、肿胀;局部压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关节正、侧X线片示肱骨外科颈骨折。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90岁;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本研究有正确认识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病理性、开放性、陈旧性骨折;精神病患者,依从性差无法配合治疗者;小儿骨骺损伤;肩关节及上肢肿胀严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观测指标的患者。
2.1 手法复位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外固定前分别根据外展型、内收型采取对应的复位方法[1]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
2.2 骨折外固定装置
2.2.1 新型小夹板结构新型小夹板主体结构与传统小夹板类似,但该装置的外表面上都设有若干透气孔,且其另外设置了一块位于人体肩膀处的顶板。顶板内表面与肩关节形状相匹配,结构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通过圆孔与束带相连,尾部设有黏扣可分别与前、后、外侧夹板黏接。在每块板束带的捆扎处都设有凹槽,捆绑时束带卡在夹板上的凹槽处。
2.2.2 传统小夹板传统的小夹板由4块柳木板组成,后、外侧板长,前、内侧板短;前侧小夹板的长度以能屈肘90度为宜;内侧小夹板上达腋窝下,下达肱骨内上髁,一端包一半球形厚纱布垫或棉垫(又叫蘑菇头)。使用时前、后、外侧小夹板上端的布带环用绷带打结(呈菱形)连接后,再绕过对侧腋下拉紧固定。在4块小夹板的中下部用3根束带捆扎,实现骨折固定。
2.3 固定方法
表1 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比较
实验组复位后,给予新型骨折外固定装置固定。前侧夹板为保护正常的血液循环长度以不妨碍患者屈肘90°为宜;内侧夹板根据不同骨折类型,内收型骨折蘑菇头放于肱骨内上髁,外展型骨折蘑菇头放于腋下,其余2块夹板的放置无特殊。束带绑扎于小夹板中下部,束带的松紧度以不影响血运和造成肢体肿胀为度。固定完成后,前臂三角巾布兜悬吊。对照组复位后采用传统小夹板法固定,固定要求同实验组。
2.4 功能锻炼
小夹板固定后应开始进行手指屈伸和握拳运动,以及肩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3~7 d后主动锻炼肘关节、腕关节的屈伸运动,避免肩关节的外展和上举;3周后视骨折稳定与否可以进行耸肩运动,加强肩关节的功能锻炼;6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并进行全方位的肩关节功能锻炼。通常3周后,医生应指导各类骨折患者实施肩关节各方向主动锻炼,但应注意骨折部位的保护性固定,以避免骨折处疼痛或骨折再移位发生。
6周后,运用李海燕等制作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2]对2组患者的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局部形态进行评价。
4.1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局部形态、解剖位置6项指标是在仔细询问患者、严格测量、记录有关数据后根据评分标准转换为得分,再采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分析,检验治疗组、对照组各项指标得分均数的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满足的用t检验,不满足的用非参数检验;骨折愈合时间作为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2 组治疗后评分
表2显示,2组治疗后6周疼痛得分、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肌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局部形态评分治疗组平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新型骨折外固定装置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优于传统小夹板,该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关节功能康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6.1 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优势
肱骨近端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内在原因与骨质疏松有关,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2.5%[3],国外文献报道为4%~5%[4],或者更高达到5%~9%[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生日渐增多,临床上约80%的肱骨近端骨折为稳定骨折[6],手法复位外固定即能获得良好效果。另有15%的骨折情况较复杂,需根据患者骨折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治疗。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基础情况差、身体状况不佳、面临较大的手术风险,且老年患者日常生活简单,对于肩关节的功能要求仅限生活自理即可,所以普遍对手术的接受程度低。临床文献表明[7~9],对于多数肱骨近端骨折,传统手法复位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传统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有利于骨折处相关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10-11]。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操作简单、成本低,避免了手术加重肌肉和骨膜损伤、破坏血运的缺点。
6.2 传统肱骨近端小夹板应用中的不足及新型小夹板的优势
在临床报道中传统的肱骨小夹板的主要制作材质是柳木板或竹木板亦有用杉树皮者[12-13],依靠绷带、布带环和菱形结等连接固定。由于布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非常小,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出现布带位置不容易固定以及布带上下移动的现象。另外,传统的4块夹板相对位置不稳定,经常出现前、后、外侧3块夹板聚拢在一起、内侧夹板脱落的现象。这就需要病人经常往返医院求助大夫对夹板和布带进行调整,非常不方便。传统夹板材料质地重、不透气,与皮肤贴合性差,在临床应用中患者感觉不舒服甚至出现皮疹等,导致患者依从性差。
笔者使用的新型小夹板为高分子材料,该装置的外表面都设有若干透气孔,临床应用中患者很少出现皮肤瘙痒。另外,该装置设置了1块位于人体肩膀处的顶板。顶板内表面与肩关节形状相匹配,结构分为头、体、尾三翼,头部通过圆孔与束带相连,尾翼部设有黏扣可分别与前、后、外侧夹板黏接,前、后、外夹板上端的位置就被固定,板与板之间不会出现相互倾斜靠拢的现象;又由于前、后、外夹板的上端被黏扣收紧固定下来,每块板的上端都受到一个向心拉力,从而三块板的上端不会出现张开的现象。在每块板束带的捆扎处都设有凹槽,捆绑时束带卡在夹板上的凹槽处,束带不会出现滑动或松动的现象,固定效果更好。与传统小夹板相比厚度更薄,质地轻巧,且该夹板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通透性,韧性和弹性较强,裁剪修正方便。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避免出现肩关节僵硬的并发症是治疗的重点之一。临床资料表明[14-15],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降低肩关节出现僵硬症状的概率,而且通过肌肉的收缩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循环,加快肿胀的消退,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及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新型小夹板材料更加轻巧,结构改进,克服了传统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笨重、调整及功能锻炼不便的缺点,使患者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王兴中,何维英.手法整复竹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医正骨,2011,23(3):13-15.
[2]李海燕,靳兵,吴辉.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及可靠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8(5):223-224.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56-768.
[4]McKoy B E,Bensen C V,Hartsock L A.Fractures about the shoulder:conservative management.[J].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0,31(2):205-216.
[5]Sporer Scott M,Weinstein James N,Koval Kenneth J.The geographic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variation of common fractures of elderly patients.[J].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Journal,2006,14(4):246-255.
[6]邱贵兴.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3.
[7]马冠华,纪少丰,吴楚升,等.跨肩带小夹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6):807-811.
[8]卢健平,贝涛.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422-423.
[9]姜波,武理国.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传统小夹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4):426-428.
[10]黄均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评价[J].中医正骨,2008,20(3):50-51.
[11]赵瑛,张玉明.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48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8,20(3):61.
[12]孙晓,张玉柱,王国平,等.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12,24(7): 13-16.
[13]相道三,吴连国,刘其顺.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J].中医正骨,2014,26(10): 52-54.
[14]骆新波,何波,向剑平,等.早期功能锻炼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50(50):70-71.
[15]钱立群,包英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康复训练[J].中医正骨,2007,19(11):42.
R274.1
:B
:1006-3250(2015)05-0590-02
2015-02-02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筋束骨理论三踝骨折手法复位机理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基础(81273785);2014年首都特色项目-正骨手法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研究(Z1411070025)
成永忠,男,河北唐山人,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中西医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程灏,男,北京人,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与关节损伤的临床与研究,E-mail:ch19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