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海祥
【摘要】在农村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动力。在当前农村地区发展形势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其风险生成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创新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风险生成机理 管理模式创新
一、引言
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当前国有商业金融机构逐渐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撤离的形势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加入,对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空白和不足进行了解决,满足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发展需求。但是,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风险隐患逐渐不断暴露,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生成机理
(一)信用风险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本身的服务对象以“三农”为主,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以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需求为主要内容。农村偏远地区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并且整体收益较低,风险较高。与此同时,贷款过程中抵押的物品不具有良好的执行性,造成了相应的信用风险较高。在金融服务开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对于农户和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收集难度较高,并且对其风险承受力的评估也不够准确。另外,其服务对象也相对广泛和复杂,道德风险也是其中的重点问题,并且相关监管跟踪的执行成本较高,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操作风险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其内部的管理流程相对简单,管理过程中受到技术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以及人员素质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风险。农村地区由于其环境的限制,很多专业人才不愿意来到农村地区进行工作,并且现有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经验都相对有限,并且内部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容易产生一系列的人为操作风险。
(三)政策风险
在我国农村地区,新型金融机构刚出浴起步的阶段,并且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整体处于试验性发展的阶段。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并且相关优惠政策的却是,导致了其盈利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部分金融机构为了争夺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执行较低的利率,其发展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流动风险
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注册资本的门槛相对较低,并且其本身的流动性风险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当前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需求较高,并且贷款的数量、用途也都在逐渐增长的过程中。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农村地区的新型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程序相对简单,放款速度较快,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较高。另外,农村地区中,自然风险较高,并且一旦出现自然灾害问题,就会对农户造成严重的打击和影响。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创新
(一)小组监督的机制与信用风险控制
金融机构在开展贷款担保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有效地通过小组监督的机制来对于信用风险进行有效贷款控制。这种农户联保贷款的机制,可以实现违约风险公担、内部相互监督等功能,在出现相关信用问题时,可以减少相关损失。农户联保贷款模式,在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农户联保贷款模式,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并且将信用的约束水平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这种模式通过对收益和风险实现了公担,有效地实现了风险的控制,提高了收益能力。
(二)操作风险控制
针对于当前金融机构存在的操作风险问题,要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在内部制定相关的检查岗位,实现不同责任的连带与落实,提高内部人员对于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重视,减少人为操作。根基不同的贷款额度,要采取不同的审批流程和形式,科学化地对审批流程进行改进,提高放贷的安全性,有效地实现对风险的规避。另外,还要采取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信贷员的工作热情进行有效地调动,并且加强对信贷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避免出现各类违规行为。在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提高对从业人员市场分析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等多方面培训能力,提高对相关政策的认知效果。
(三)政策风险控制
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要关注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环境,并且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优惠政策,更好地扶持和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长,规范当地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针对于当前冗词成本较高的问题,相关管理机构要对于相关补贴政策进行完善,并且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进行带动和提高。在农村地区担保体系和制度的制定上,要通过对抵押品范围和担保形式的扩大和创新,促进金融机构担保贷款的顺利开展。另外,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上,也要进行关注,提高资产处置的规范性,保护资金安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相关金融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学习,并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特点,对于自身的政策风险应对能力进行提高。
(四)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与流动风险控制
农村地区的当地村镇银行通过对农户个人与企业的资金来源进行开发,提高与其他同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提高了资金储备能力,并且对于流动性资金紧缺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通过相关流动性风险控制举措的应用,也提高了其自身的发展能力。通过对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和内部控制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相关技术监管的效果,让资金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从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流动风险的产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相关工作中,面临着不同的风险,提高对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创新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流动风险等几方面入手,对于风险生成机理和相关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子尧,年四伍.农村地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及其防范——基于制度约束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0(06).
[2]周素彦,周文平,张双英.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探析[J].华北金融.2010(11).
[3]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