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经典就是人人都听过,但大家都不会去读的书。这话说的不算夸张,人们很敬重经典,而未必都十分喜好阅读经典。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也一样,他们会争着看超萌搞笑、鸡血高冷的卡通漫画,而难得会喜欢深刻庄重的经典。他们背过很多文学常识,知道某部作品的作者是谁,字什么号什么,书里的主人公是谁,可就是可能没有真正地读过这本书。
这样的情形也符合孩子的心理,正如你告诉孩子要带他去游乐场玩过山车,他会很开心;可如果你很想带他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看馆藏的文物学习历史,那他可能就热情不足。不过,没关系,这会儿最需要一位很好的解说员,给他讲解这些文物的故事,还原到鲜活的历史情境,很快他就开始变得兴趣盎然,对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创造文物的先人由衷地敬佩赞叹。同样的道理,刚开始,孩子可能对阅读名作经典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但只要引导得当,情形也会完全不同。
笔者对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有所体会,择其要,姑且概括为“阶梯渐进,树形拓展”。
所谓“阶梯渐进”就是要引导孩子从感兴趣的、容易理解的读物开始,逐渐提高,就像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自然而然地接近经典作品。
举例来看,一位小学生是怎样从历史故事开始读到苏轼的散文。我们知道,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讲得生动、活灵活现的故事,所以从故事开始往往是最容易成功的办法。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孙刚的评书《话说中国》(210集有声读物),就很有吸引力,小学二、三年级学生都会喜欢。读(听)了这些故事,就迈出了阅读的第一步,上了第一级台阶,对中国历史有了简单但较为全面的认识。当这个孩子读了其中的《鸿门忍辱》,对项庄舞剑时的紧张气氛,对范增劝项羽杀沛公而项羽不听,都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这时正好找到一部电影《鸿门宴》,孩子在看了这部电影后,对范增忠心襄助项羽、项羽却不信任他以致错失良机而感到惋惜,到这里对这个历史故事的认识又加深了一些。而这时候,正好看到《古文观止》中苏轼的散文《范增论》,这篇文章赞叹范增是个杰出的人才,为他得不到项羽的信任感到惋惜。我就顺势教孩子学习这篇古文,虽然第一次读文言文理解词句确实费力,但孩子能理解文章所讲的人事和道理,再结合注释和译文,加之有人教他,困难就不算太大了。接着一小段一小段地诵读,经过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孩子已经完全能背诵这篇500多字的《范增论》了,这可以看作是阅读苏轼散文上的第二个台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之后,给孩子找来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选择其中的一些故事讲给他听,如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登上秦岭祭拜龙王祈雨的故事,从天堂杭州调往贫穷偏远的密州后以苦为甘的洒脱,谪居黄州时月夜泛舟赤壁的旷达,相应地再引导他阅读背诵苏轼的散文名篇《喜雨亭记》《超然台记》《前赤壁赋》等。到这里可以看作是阅读苏轼散文上了第三个台阶。至此,再拓展诵读其他文言名篇和国学经典,就能够探索攀爬更高的台阶了。
再举一个例子,来看一个小学生怎样读到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舍作品的语言纯朴而幽默,所写的人和物都鲜明而富有情致。四年级语文上册选了他的《母鸡》和《猫》,这两篇短文将小动物写得十分可爱,孩子们都会喜欢。学了这两篇后,就走上了第一级台阶。再搜寻老舍的作品,就找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老舍儿童文学集》(一套四册),读后会发现老舍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实在应该从中选几篇出来给孩子读!其中的《马裤先生》漫画式地描写一个在火车上大声喊叫不讲文明的人;《木头人》是一篇童话,写一个木偶娃娃打鬼子飞机的故事;《北京的春节》被选入多种文选;《牛天赐传》曾经由著名的话剧艺术家任宝贤在电台播讲过,可以找录音来给孩子听;还可以从《正红旗下》选老舍童年的故事给孩子读。读了这些作品,就是上了阅读老舍的第二个台阶。下来再上第三个台阶,就可以读《四世同堂》了。这部小说写日本人入侵占领北平后,故都百姓的苦难和抗争。《四世同堂》三卷100万字,对一个五年级小学生来说,阅读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次长途旅行。但不用担心,开始第一卷可以念给孩子听,给他讲解,等到渐入佳境,他一定会迫不及待自己读下去的。
从上述二例来看,“阶梯渐进”的阅读引导方法有两个关键,一是要从兴趣出发,孩子对所读的作品喜欢,要有阅读的意愿。二是要比较接近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所读的作品有一定难度,但在引导者的讲解帮助下,能基本理解也是可以的。阶梯渐进,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就是为了使前面的阅读成为下一步阅读的兴趣来源和理解基础。从阅读引导者角度来看,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将孩子的阅读引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下来再谈谈“树形拓展”。
这也是一个直观的比方。当孩子读了一本书后,他可能会沿着这本书的内容,想阅读相关的下一本书,等读了第二本书以后,可能又会引出读另一本书的兴趣。这是因为书与书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形象地说,就像树的枝与干、枝与枝的关系一样。而孩子阅读,就像攀上这棵大树,在这枝上摘了些果子,再顺势转到旁边的另一枝上摘些果子。我们把苏轼比作一棵大树,把老舍比作一棵大树,也可以把一个时代的一批作品的联系比作一棵大树。“树形拓展”就是说可以引导孩子顺着这种联系去阅读,而不是这里抓一棵草,那里摘一朵花,散乱无序地去读。
各种知识都是有系统的,名作经典也是有系统的。从最终目标考虑,阅读引导者在为孩子选择材料、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有规划地,为孩子将来能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思想人格,逐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与漫画、绘本和科普书相比,学生对文学名作和经典往往并非一见就喜欢,但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有得当的引导方法,学生一定能深深地爱上名作和经典,取得显著的阅读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