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也可以很优秀

2015-04-12 00:00:00胡黎明
师道 2015年1期

以农业为主的磐安县,每年均有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赚钱,导致了农村妇女、儿童、老人留守队伍的形成。由于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等各方面远未成熟,又缺少父母亲的关怀,他们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部分教师甚至径直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然而,据我的观察,留守的孩子中同样不乏非常优秀的学生。对于留守学生的成长问题,我校部分优秀留守学生身上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两个优秀留守学生的案例

案例1:这是一位六年级女生,14岁,其父母在其11岁时外出打工,三年来一直由其爷爷奶奶抚养照顾。这孩子性格沉稳,思考问题、做事情都显得老练、成熟。她平时特爱看书,学习成绩常名列前茅,与其形影不离的好友也是一些非常优秀的好学生。她对父母等长辈的依赖性不强,反而能体谅长辈,在邻居和朋友中口碑很好。由于表现优秀,她还被推选为班长、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大队长、县十佳少先队员。

案例2:这是一位聪明但不善言语的男生,13岁,来自邻近乡镇。由于父母在外地办厂,他在三年级时就由外公外婆照顾。外公是一位退休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与教育能力,对子女管教严厉,常年在家打理家务,空闲时把玩书法、绘画与雕塑。这个男孩课余时间多与其外公在一起,所受熏陶颇深。他学习成绩处于上游,思维活跃,常有独到的见解,是班中有名“金脑子”。

二、优秀留守学生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两位学生的分析,结合平时对留守学生的观察,我发现优秀留守学生身上具有许多其他学生所没有的优点:

(一)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父母外出,他们的零花钱必须做到有计划地支出。有的父母则将孩子每星期的零花钱以固定数目寄给孩子,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他们量入为出、合理花钱的习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变得勤快,衣服脏了自己洗,吃饭时自己端菜、端饭,有的学生甚至已学会自己做饭。缺少了父母这顶“保护伞”,孩子反而能够独立地面对日常生活与学习。

(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在潜意识里对父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与此不同,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在心理上自然少了一份依赖,多了一份自立和坚强。碰到困难时,他们首先会自己想办法,真有自己克服不了的难题,他们会请求同学或长辈的帮助,不会只是哭鼻子。

(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留守学生离开了父母,马上就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尽快适应并融入新监护人的家庭之中。来到新监护人的家庭,其实也是对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与角色转换能力的一种考验与锻炼。根据调查,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可小觑,部分适应能力较强的优秀留守学生,能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快速融入新的生活之中。优秀的留守学生,不仅适应了新环境,还常常帮长辈干些力所能及的事,经常得到长辈的夸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无形中也学会了关心、体谅长辈。因此,他们可以很快与新的家庭成员建立起情感纽带,得到亲情的弥补,使生活、心理等方面重新回到正常化轨道。

(四)较强的学习能力

优秀的留守学生,其学习成绩在班里也处于上游位置。他们普遍认为,父母亲在外打工赚钱,自己应以好成绩来报答他们,因此在学习上动力十足,非常勤奋。但更难得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因为他们大多具有较突出的独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往往能够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予以克服。

三、优秀留守学生成长分析

优秀留守学生的成长有其适宜的“土壤”,非一时一地的单方面因素所能造就。通过对我校优秀留守学生的成长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分析,我认为,家庭、学生、学校几个方面的因素尤其值得重视。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留守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家庭因素

1. 家长选择合适的时机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家庭的早期教育与关爱必不可少。在与我校班主任教师及留守学生代理监护人的交流中,我发现,优秀留守学生的父母对于外出打工的时机往往有较为周到的考虑。在孩子上三年级以前,他们会有意识地避免夫妻双方均外出打工,从而保证孩子在幼年的生活与学习中至少能得到一方家长的陪伴、爱护与教育。

2. 代理监护人素质良好。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更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的留守学生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并不高,但孩子却非常出色。原因在于,代理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教育能力较为突出。例如,上述案例1中,爷爷奶奶自我要求很高,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案例2中,外公外婆家庭条件较好,子女都外出经商办厂。外公退休前是一位教师,喜爱书画艺术,孩子平时耳濡目染,激发起了强烈的上进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留守学生的身份和处境反而可能使其发展得更出色、更全面。

3. 亲情联络及时有效。在留守学生的心中,亲情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据调查,我校大多数留守学生都能从每月甚至每周几次的电话联络中得到父母亲的亲情滋润,再加上他们的委托监护人大都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或挚友亲朋等较亲近的人担任,孩子所缺失的亲情很大程度可以得到弥补。

(二)学生因素

1. 乐观开朗的个性。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优秀留守学生首先得益于其乐观开朗的个性。一般来说,优秀的留守学生性格较为开朗,亲和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与学习,较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融入新的家庭,赢得代理监护人的喜爱,避免留守身份带来的各种窘况。

2. 选择优秀的“朋友圈”。同伴的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举足轻重。有时候,教师、长辈的教育在效果上尚且比不上朋友之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经常发现优秀的学生总与同样优秀的同学在一起,甚至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优秀留守学生同样如此。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成长。这里的同伴,其实也包括留守学生的兄弟姐妹。如果有了哥哥姐姐的良好榜样,弟弟妹妹的成长一般而言不会偏离正常的航道。

(三)学校因素

1. 平等地看待他们。留守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都或多或少地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并非都是问题学生,只是部分老师在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与惯性思维作用下,主观任意地把他们等同于问题学生。我校在留守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首先做的就是纠正部分老师心中“留守学生等于问题学生”的错误认识,要求老师要平等地看待留守学生,不要因为他们是留守学生就大惊小怪、过分干预,尽量保证他们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2. 悉心地关爱他们。留守学生首先是未成年人。他们年龄较小,认识能力与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各种权利也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对于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与生活环境,学校向来不敢大意,而是时刻保持着关注。

许多留守学生家长由于常年不在孩子身边,经常会与教师电话联系,询问孩子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状况,而教师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爱护、照顾他们,以更强的责任感去教导他们。在我们学校,教师普遍关注留守学生代理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管教能力。假如发现代理监护人不合格,教师会及时、委婉地向家长提出建议。我们还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经常开展集体活动,适时而不露痕迹地让留守学生展露才华。我们会了解留守学生的早期教育情况,以便扬长避短,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总而言之,我们会关注留守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于在心理、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学校会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3. 发挥寄宿制管理“全天候”的优势。除了教师与同学的关注、关怀之外,学校良好的硬件环境也非常重要。在我们调查的优秀留守学生中,将近三分之二是住校生。学校为留守学生提供良好的住宿和生活环境,让留守学生在学校安心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学校大家庭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这不仅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而且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他们不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温饱需求的牺牲品。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而首先是教育问题。为了每一个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应共同携手,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作者单位:浙江磐安县尚湖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