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成”,让课堂精彩且高效

2015-04-12 00:00:00李菊
师道 2015年1期

数学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害怕学生作出意外的回答,整节课就按照教学预设一环接一环地走下来,使得课堂呈现出一种表面上的完美。理想的课堂应是向真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运用“生成”艺术,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呢?

一、精心预设,创造“生成”空间

教师的精心预设,可以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重视课堂预设,以生为本,课前从多种角度对课堂进行合理安排,使预设更加科学、灵活、生活化,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让课堂因预设而精彩。下面以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师:一秒钟到底有多长呢?

1. 听一听

师: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上,仔细听一听秒针一秒一秒跳动的声音和节奏(播放课件)。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把你听到的声音模仿出来给大家听?你还能想出其他声音来表示1秒吗?

生:……

2. 动一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的时间吗?(如果学生设计合理,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让学生配合一秒的节奏做,边做动作边数数)

生(表演):……

3. 体验一秒的价值

师:小朋友们,你们从刚才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一秒钟到底有多长,如果给你一秒,你可以做什么呢?

生:……

师:是啊,一秒的时间太短了,滴答一下就过去了。一秒虽然短,也能做很多事呢,请看(播放课件):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运行20米……

师:看了这么多介绍,小朋友们有什么感想?

生(自由发言):……

上面的教学设计由于1秒看不见,摸不着,为了让学生形成对1秒的深刻体验,笔者巧妙地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教学预设,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体验一秒钟的长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的概念,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灵活、开放的教学预设是开启孩子们思维之门的金钥匙,只要我们教师多一份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有效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发展的空间,我们的课堂就会因预设更精彩,因精彩更高效。

二、随机而变,捕捉意外“生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出现意外时我们要有敏锐的思维和应对措施,随机应变,以合理的手段处理突发而至的生成,让课堂因“意外”而灵动。下面是笔者执教五年级下册《众数》一课时,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做一道练习题时所发生的“意外”情况。

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单位:环)

甲:9.5 "10 " 9.3 "9.5 " 9.6 " 9.5 " 9.4 " 9.5 " 9.2 " 9.5

乙:10 " 9 " 10 " 8.3 " 9.8 " 9.5 " 10 " 9.8 "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平均数:甲是 9.5 " 乙是 9.5

众 "数:甲是9.5 " 乙是 10

生1:两名队员的平均数相同,无法从平均数判断选谁合适;甲的众数是9.5,而乙的众数是10,通过众数对比,应该选择乙去参加更合适!

师:大家同意吗?

全班学生(齐):同意!

师: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你真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孩子!(笔者预设的答案是让学生利用刚学的众数知识解答此道题)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选择甲参加合适。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笔者并没有打断他的想法,而是面带微笑地对他说:“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2:从两组数据来看,甲的成绩最少是9.2环,多数在9.5环以上,说明他的成绩比较稳定;而乙虽然有三次在10环,但他最少的是8.3环,还有一个是8.7环,这说明他的成绩不稳定。要选,就该选成绩稳定的。

“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听完这位同学的解释,笔者灵机一动,“是啊,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有智慧的人就是会善于思考……”

只要课堂存在,教学意外就必定伴随其左右,在我们的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上面的教学片断,笔者并没有因担心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对突发而至的生成采取冷处理,而是灵活地调整预设,耐心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独特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力求高效、灵活,数学活动开放性强,学生思维经常在教学中迸出火花。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敏锐捕捉一些意外中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们整合到课程资源中去,我们的课堂就会因“意外”而灵动,因灵动而高效。

三、化错成蝶,巧用错误“生成”

有智慧的老师不会照搬教案,也不会人云亦云,因为他们知道,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是孩子们喜爱的课堂。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数学课堂中会经常出现对某些重要知识理解不到位、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将错就错,巧用错误生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高效课堂因“错误”而美丽。笔者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实际意义,课件出示了一道题,让学生把儿歌《数青蛙》改编成用字母表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生1: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面对学生错误的 “创作”,笔者没有马上作出答复,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

师:请同学们先读读原歌词,再读读新编的歌词,比较后再来评价这位同学的创作是否合理。(这时立刻有学生起来反驳。)

生2:儿歌用了五个不同的字母,虽然编写符合了用字母表示数,但这些字母之间毫无联系。

生3:如果将数字代入就会变成这样:1只青蛙2张嘴,3只眼睛4条腿,扑通5声跳下水。这显然是错的,所编歌词意思和实际情况不符。

生4:……

(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用字母编写儿歌要考虑到数字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趁热打铁,追问:儿歌前后数字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一石击起千层浪,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了。)

生5:青蛙的只数是关键,其他数字都和它有联系。

生6:所编的儿歌里应该只出现一个字母。

生7: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这时又一次把目光转向了编儿歌的那位同学,面带微笑地)听了大家的意见,现在对你的创作有什么修改意见吗?

生1:(这时信心十足地)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不仅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还能结合数字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改正的方法,真了不起!学习不可能不犯错,关键要善于思考,从错误入手,借助一些策略,主动分析原因,寻找正确答案……

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乐园,因为出错,才会有老师的精心点拨、巧妙引导、逐层解惑。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十字路口时,我们不妨接住孩子抛来的“绣球”,再把这个“绣球”巧妙地抛回给学生,让学生在开展错误思维的碰撞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因为学生错编了青蛙儿歌,笔者机智地将“错误”当成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从而让学生意外地发现了儿歌中的数字特点并灵活地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在“出错”与“改错”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毋庸置疑,此节课学生因“错误”的生成,学得更扎实、更有效。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作”,是“无法预约的美丽”。“生成”在课堂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成空间,不拘于预设,及时捕捉课堂有效生成并灵活运用,激活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火花,高效课堂就会因“生成”更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宏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