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梅喻人,反对对人才的各种人为扭曲。他还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疾呼。由盆景,我想到了从事的教育。如果把教育的对象——学生比作盆栽的植物,把施教者比作制作盆景的艺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像无数的园艺工人那样,做过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呢?
看上去很美——家庭教育:用爱的名义埋没孩子的个性和思维
小雨今年上五年级,在一次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为主题的班队会中,小雨这样告诉大家:我最烦恼的事就是父母喜欢用爱的名义阻挡我去做各种事情,很多的孩子说起自己的家长,都是同一的说辞——家长用自己的意愿代替了他们的想法,而且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他们好,是爱他们。
家长的意愿代替孩子的想法,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心理特征归属到孩子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的心理,在心理学中,叫做“投射心理”。这与园艺工人创作盆景十分相似,园艺工人通过直干式、蟠曲式、横枝式、悬崖式、垂枝式、丛林式和连根式的盆景塑造方式,投射自己的文化、审美观,而家长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命令、干涉孩子的思想、行为和意识,植物成了园艺工人的附属品,而孩子也成了家长的附属品,唯一不同的是,植物没有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而痛苦的是,孩子却有自己的独立的意识和思考。
不把孩子当盆景,首先要尊重孩子。从思想上说,是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高度。尊重孩子,也要从行动和细节中贯彻和体现:当孩子想要向你表达他的想法和观点时,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地倾听;当孩子主动和你谈起他对某件事情的意愿和想法,不要不耐烦地敷衍了事,而应该认真地对孩子说:“和父母们一起聊聊。”当孩子在你和客人谈话时突然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打击和压制他们。你应该说:“好吧孩子,你也来说说你的观点!”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时,给孩子一个自主决定的机会;在父母做决定前,先听听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别强迫孩子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成为变异了的盆景,而是能成长为抗击风雨的参天大树。
课堂里寻找儿童——课堂教学:用教育的名义剥夺孩子的学习权利
2013年8月,《小学语文教学》展开了一次很有意思的专题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我们为谁而教。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在这一期讨论中撰文《在课堂里寻找儿童》,他这样说道:教师在课堂的过度强势,只能使“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被边缘化、被概念化、被模式化和被抽象化。他们的身子在,思想不在,肉体在,精神不在。这就难怪我们在课堂里要去苦苦寻找“儿童”了。这样的说法,很容易让人想起盆景制作,在强势的园艺师的手下,那些自然天成的植物,同样被边缘化、概念化、模式化、抽象化,它们的枝叶尚在,但是天然不在,它们的树干健硕,但是自由不存。
本来是为儿童而上的课,却把儿童丢失了。这听起来有些像笑话,但仔细去寻找教育中的课堂,却发现这是赤裸裸的现实。君不见,一节节展示课公开课华丽而艺术,教师把展示自己的才情、赢得听课教师的掌声当做了核心价值,而学生,只是配合其展示才情的工具;君不见,一节节的家常课上,教师的教学设计别出心裁、匠心独具,学生却如被系了绳的羔羊,被老师牵引,而不见心灵自由的驰骋、思维的自由飞翔;君不见,一些教师文本解读深邃精到,资源开发宽阔灵动,而课堂中孩子如片帆入海,飘渺迷茫,不知所出,也不知所终;君不见,课堂中的标准答案和精心的预设,一次次磨灭孩子的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热情。
一节语文课,老师讲授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授课即将结束之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收获。问题提出,几个学生顺利地按照教师的预设,没有悬念地完成了回答。这时,却有一个不识时务的学生这样回答道:我认为作者(冯骥才)并不是真正的爱鸟,他与鸟之间也不是真正的信赖,因为,真正的爱一只鸟,信任一只鸟,是给它飞翔的自由,而不是把它囚禁在笼子里。这显然不在老师的预设范围之内,这下,老师惊慌了,支吾了一下,没有说对,也没有说错,只是把手一挥,让孩子坐下去了,继续着下一上课的流程。
这只挥下去的手,的确可以挥走这位老师的尴尬。可殊不知,也挥走了课堂可能生成的精彩,同样,也挥走了一位儿童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体验。对于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来说,什么是最可贵的?我想,除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之外,不应该忽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也不应该忽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的培养,更应该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可能,我们的老师也知道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因为这一小小的插曲,会打破自己课堂的预设,会导致上课时间的不足,就这样轻松地把课堂的主角——儿童给放弃了。
本该是儿童的课堂,我们却把儿童丢了。究其缘由,是我们把教育的真正目的遗忘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师的劳动中,最核心的是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学生不是我们养在课堂中的盆景, 他们是独立、鲜活的生命,他们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我们的课堂,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包容他们思维中的旁逸斜出,去理解学习方式的枝桠繁杂,去聆听他们心灵的自然和童趣,去发现他们优点的绿叶点点——一句话,好的课堂,是顺其儿童自然发展和包容儿童天性的课堂,虽然这样的课堂,永远充满着教学的遗憾,但是却收获着孩子的快乐和成长。
有儿童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是“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课堂——教师要明白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学法指导要符合学生。是教师“俏也不争春”的课堂——教师要懂得藏起自己的锋芒,让孩子闪光发亮,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允许“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课堂——教师要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读者”的道理,鼓励学生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思维。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课堂——教师要鼓励“一枝独放不是春”,只有面向全体,照顾差与优,课堂才能丰厚充盈。是“欲辨已忘言”的课堂——教师要创造“留白”之美,懂得静默也能开出思考之花,将话语之权利让给学生。
无可厚非,教学需要预设,课堂需要布局和谋篇,甚至,儿童也需要适当地引导、点燃、启发,才能在课堂中智慧生成、灵感触发、思维开放、学习主动、生命点燃。但是,我们要记住,引导不是干涉,启发不是修剪,点燃更不是打压和扼杀,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眼中有儿童,心中有儿童。在教学设计上,眼中有儿童,我们才会去走进儿童、了解儿童、亲近儿童,设计与儿童心智和乐趣相当的教学案和教学流程;在教学实施上,心中有儿童,我们才会把儿童作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去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去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去帮助、引导他们去到知识的殿堂中寻找智慧的种子;在学法指导上,眼中有儿童,我们才会顺学而导,设计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让儿童在合作中学习;在课堂生成上,心中有儿童,我们才会欣赏孩子脑海中稀奇古怪的想法,珍视他们嘴巴中说出的幼稚而又不乏想象的看法、理由、答案,珍视他们的每一次思维的开放、创新。
唐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意思是:种树就要顺着树木的生长规律,让它按照本性成长,概而言之,就是顺其自然。其实,教育好比种树,教育的过程实质也是种树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顺其自然既是树木之道,也是树人之道。
我们把孩子丢了——德育教育:漠视孩子的生命和灵魂
“各班同学请注意,明天上午教育局到校检查工作,请同学们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遵守纪律,保持课间纪律和课堂纪律的安静;注意礼貌,行走时要右行礼让,主动向客人问好;保持卫生,认真打扫教室,不乱丢果皮纸屑。……”
这一段话,是某间中学通过广播的话语摘录。这一段话,也绝不是某一间中学的话语摘录。
期末考试结束,学校教务处对考试成绩做了统计和计算,然后,红榜大张,将年级的成绩排名表张贴在了校门口,以此表扬优秀的学生,激励后进的学子。
这一现象,是某间中学激励学生评价学生的一种做法。这一现象,也绝不是某一间中学的做法。
一节品德课,老师讲述一位本需要别人照顾的残疾儿童,照顾卧病在床的亲人的感人故事。老师说:“你们看,这位孩子多么孝顺他的父母啊。那说说看,我们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呢?”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极认真地回答:“我长大了也要照顾生病的父母!”
这样的课程,是某一节品德课的教法。但这一教法,也绝不是品德课的教法。
这只是中国德育教育的一个缩影,形式尽管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也把孩子弄丢了!我们把孩子同样当成了盆景,张开德育的剪刀,以自己的主观方式,修剪着花盆中的学生。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意味深长地评价过现行的德育教育中的学生:“在我们的教室里,看上去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却恰恰是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一句虽然尖刻,但也形象地道明这把剪刀的实质——漠视学生的生命和灵魂。
德育中漠视学生的生命和灵魂,在德育上,叫做德育主体性缺失,其具体的表现为: 其一,德育施教权势化。德育教育中,学校、教师缺乏对儿童应有的尊重和人道关怀,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体谅学生感受,把德育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意志和行为的限制与防范。其二,德育过程空洞化。理论脱离实践,说教多于体验,制止多于引导。德育与生活、社会脱节。甚至有意无意为学生创造或提供虚假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说“高尚的谎言”。其三,德育目的主观化。德育目标设定得空泛,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却无视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没有意识到德育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感受。其四,德育功能功利化。忽视德育教育是人的道德生活和需要,是学生自我对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体认的过程。其五,德育评价霸权化。宣传栏、橱窗、黑板报上屡见评比表、成绩栏、排行榜,评价单一,缺乏趣味,缺少成长性评价。其六,德育教育边缘化。学校重智轻德,德育教育在学校成为例行公事,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细致化的规划、设计。
德育教育中,把孩子弄丢了,究其缘由,实际上是我们没有认清“人”本质——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个体都有自我教育、自我批判、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同样是我们没有将教育中的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弄清楚——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德育教育的进行,不能把学生当成无条件接受的“录音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要怎样听,不能一味地“管、卡、压”,而是真正的把儿童还原为儿童,平等地对待儿童,而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从实践和体验出发,对学生进行启发、展现、引导,以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
有“孩子”的德育教育是怎样的?专家认为,要做到“三化”。首先,德育目标应当实施人性化。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一样的人”,就必须根据不同孩子的实际,设计适合于“此人而非彼人”的教育目标或进步指标。其次,德育实施要生活化。学校的德育应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确实感到德育有用,德育就在身边,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之中。 再次,德育要注重公民化。把“孩子”当做公民,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坚持”和“妥协”,教师也会在教育中不会漠视孩子的权利和自由,培养未来的社会的公民,也必将推动一个社会的民主和法制社会的进程,同样也会推动历史的发展。
德育很难,因为它事关形而上的“精神”“道德”,有引导,有约束,有科学,也有人性,是工程,也是艺术,非一言一语能道尽,也非一朝一夕而能成。其实,德育也很容易,只要把孩子当“孩子”,很多看起来很难的事情,也能迎刃而解。
据传,龚自珍买回三百盆病梅盆景,起始欣喜若狂,后又痛苦不堪,哭泣了三天后,便立誓“疗之,纵之,顺之”,尔后遂一一解开捆缚病梅的棕绳,砸碎了全部花盆,而移栽全部病梅于南山了……解缚盆景需要顿悟和勇气,其实,教育也需要这样的顿悟和勇气。
(作者单位:广州培英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