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回首曾经的岁月,猛然间发现:从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已工作了18个年头了!在过去的18年中,虽从未放弃前行的信念,但细细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还是寻找到了自己“徘徊”的足迹。
那是2004年前后,由于我从老家刚刚到宁波发展不久,面对新环境,总想有个新起色。于是,在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方面,我都要亲历亲为,全身心扑在班里40多个孩子身上。本以为这样能有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事实却给了我重重的一击:班级管理上虽然有点小进步,可仍然让人心力憔悴;学生成绩在全年级13个班级中,属于后1/3。
当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时,原本信心满满的我,真的很想痛快地大哭一场,怎奈此时的我已“欲哭无泪”!
这时的我,似乎陷入了成长中的低谷,徘徊不前,几乎每天都在怀疑自己的“为师能力”,工作上的热情锐减。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砺与自我修炼后,我又渐渐地恢复了自信,找寻到了为师者的快乐与幸福!这缘于我对于教育的执著追求与诚挚之爱!
其实,伴随着时光的流逝,每位激情澎湃的年轻教师,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工作中的五年、十年、二十年……此时,工作经验渐渐丰富了,琐碎生活日渐淡然了,热血激情逐渐消退了,人生阅历慢慢增长了……似乎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年代后,便取得了“奋斗、积极、向上”的胜利一样,举杯欢庆,开怀畅饮,悄然徘徊于“职业生涯的功劳簿”前。那么,作为像我一样即将步入中年的老师,如何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徘徊不前呢?对此,我仅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从自身角度上,阐述笔者的看法。
一、自我修炼,提升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修炼,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种修炼,涵盖的内容相对较广。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到自身最需加强的地方,循序渐进地提高。
我清楚地记得:到宁波工作之后,我看到身边大多数同事,字写得非常漂亮,就连与自己“搭班”合作的数学老师的字写得也是隽永俊秀、潇洒飘逸,非常令人羡慕!这时,我暗自思忖:“我的字虽然还算工整,也能看出学习过书法。但与那些优秀的老师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看来,是要好好地学习了。”
于是,我从书店里购买了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王羲之的《圣教序》以及启功先生的字帖等。为了提高自己的书写本领,有时,我专门观看、欣赏字帖;有时,我临摹、练写。就这样,在时断时续中,我继师范毕业后,花了大约二三年的时间,再次练习起这些书法名家的字帖。虽然到现在为止,我的书法仍然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水平,但这样坚持不懈地练习,还是锻炼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的书写水平,修炼了我的性格……
除此之外,我还加入到网络诵读空间练习朗诵,向各位网友学习朗诵技巧,将语言变得更优美,声音变得更动听、富有磁性,思维变得更活跃……总之,我从中寻找到了“自我修炼”的快乐与幸福!
二、坚定信念,寻找教育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是需要拥有教育信仰的。这种信仰源于对学生的爱,对学术专业的崇敬之心,对教育事业崇高而朴实的追求,以及对人类文明和真理不懈地推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身为校长,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他曾试办六岁儿童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他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作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他深入观察,细心记录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现象,认真思考,不断提炼升华。他勤于学习,广泛阅读了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每天早晨五点至八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和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他的教育研究,始终是建立在积累大量事实的坚实基础上的。
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为何能够拥有如此的毅力?我始终觉得,他拥有了坚定而执著的教育信仰,这样,才促使他能够这样坚持不懈地钻研教育,为人类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不断向中年迈进的青年,要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拥有坚定的信念,向身边勤奋而执著的人学习,渐渐筑造自己的教育信仰!
当一个人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后,便可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更多、更深入,更富有内涵的思考,付出更切合实际的行动。
三、日积月累,创建精神家园
教师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一个极其温馨的精神家园的职业;是可以寻找到“日积月累”的幸福感的职业;是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成长,能够获得成就感的职业。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创建这样的精神家园,丰富内心修为呢?我觉得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经常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朱永新教授提出:“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他还说,“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阅读。因为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拷贝和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在即将步入“师之秋”的阶段,更应该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手捧书卷,品味书香。从经典书籍中欣赏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字的“温度”,与书籍进行深度的“对话”,领略作者独特的“思想”。
“茫茫宇宙,匆匆人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对自己生命的追问,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来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二)坚持写作
一个人,如果能够坚持写作,那么,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是非常富有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用文字记录自己工作、生活的点滴经历与思考,这是帮助我们构建“富足的精神家园”的宝贵素材!
坚持教育写作,既是梳理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又是再现师生活动画面的美好情节;既展现了为师者的思维,又记录了为学者的经历;既书写了教师的教育情怀,又刻画了学生的细致生活……
我相信:这样鲜活的教育日志,一定会为步入“师之秋”的老师,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平凡、普通、琐碎的工作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无欲无求的“精神慰藉”!
(三)拥有爱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
“爱”应该成为师者最为核心的要素。只有老师拥有了“仁爱之心”,尊重、理解、宽容每个学生,才能使自己的事业真正成为“爱的事业”!
可以说,“仁爱之心”应该是每个老师必备的素质,但对于处在“师之秋”阶段的老师们而言,理解则更为深刻!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老师,都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更懂得了孩童的内心,熟悉他们的成长经历,因此,老师们为学生付出的点滴之爱,一定会汇聚成源源不断的 “仁爱之河”,流淌在老师们的心里,滋润着老师们“曼妙的精神家园”!
师之秋,一个不张扬的季节,处在这个季节里的所有老师,都用自己务实求真的工作创造着不一样的美丽;师之秋,一个收获的季节,处在这个季节里的所有老师,都用自己无私而宽容的仁爱之心呵护着纯真的童心;师之秋,一个坚韧的季节,处在这个季节里的所有老师,都用自己深埋在心底的热情默默前行,迎接“仁爱”教育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李惠利小学)
责任编辑 " 萧 "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