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考试提高教师素质,胜算几何?

2015-04-12 00:00:00王淦生
师道 2015年1期

在学校呆过的人应该都会对这样两句“学谚”耳熟能详:“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言语之间透出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整日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的学生的酸楚与无奈。或许是应了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古训,那些动辄以“考试”为法宝对付学生的老师今天竟也频频落入各种各样、各级各类考试的“围追堵截”之中,似我这般能力差点儿的则更是陷入此境而难以自拔,复习应考便成了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对于久经考场、百“考”成钢的教师来说,对付一两场考试应当说是件驾轻就熟、不在话下的事。难就难在众多考试纷至沓来,且所考内容又多是学生时代(包括大学时代)都未曾领略或只接触了点皮毛的。而这类考试凭临时突击又多是难以侥幸过关的。我的同仁中不少人上半年要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的统考、省里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下半年犹得再接再厉迎接普通话等级测试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的考核,前不久,省里又下达了教师基本功考试的通知。真不知道下一年又会有什么新的科目以逸待劳再与我等遭遇(至于隔三差五来点儿什么法律常识测试、新课程改革理论考试等等则往往都是试卷与答案一齐下发,考试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留下主管领导进行过“普法”教育、教师新教育理念培训之类活动的“白纸黑字”的证据,考试也就是抄抄而已,无须过多劳精费神,故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考试虽然繁多,却由不得你有丝毫的疏忽,因为这类考试对每个教师来说往往都是“密切联系实惠”的,考得好与不好每每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职称评定,而职称又与你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乃至日后会不会“内退”、下岗攸关,容不得你有丁点儿闪失。而且这类考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时效性”强。即便考得了一张合格证书,那上面往往如出厂商品一般也都定死了“有效期”。诸如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测试,其合格证只有三年的有效期。一旦时过境迁,这些耗费了若干人力、财力和时间获得的证书便会成为废纸一张。三年内若未能晋升职称,你就还得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再来一次考试。也就是说,参加这类考试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极有可能成为希腊神话中往山顶推动石头的那位西西弗斯。

既然这类考试如此之重要,自然就得集中精力加以对付了。然而翻开“巨资”(每本考试教材往往都价格不菲,少则数十元多则上百元)购得的考试用书却又发现:即便可以再向别人借点精力,有些科目也是难以速成的——超过大学四级水平的外语教材、洋洋1000余页(还是16开)50多万字的计算机辅导用书,就是请假停课也不易啃通。于是也就只有“破财消灾”,再耗费“巨资”(我所在的城市这类辅导班的听课费一般总在500元 上下)在各辅导班、速成班报了名,操起了“半工半读”的营生。不少的教师工作时间教人,工作之余被教,在先生与学生这两个角色之间匆匆变换。这些教师的生活堪称“充实”:星期一三,电脑辅导;星期二四,英语补习,此外还得抽空消化所学内容,收看现代教育技术辅导的录像资料,去普通话培训班校正发音……至于备课批改作业接待家长找学生谈话处理各种偶发事件……这些都被压缩到了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状况之下,工作、学习便如唱歌一般老是串调,干什么都力不从心,打不起精神。偏偏这种现象又绝非个别,即以我所在的学校论,几百号教师当中,有各种学习、考试任务的竟然超过七成,大有全民赶考之势。

诚如前人所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何况当今乃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我们又处在一个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时期,教师想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更显得举足轻重。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懂一门外语、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拥有过硬的基本功实在是大有必要。但这就一定要靠统考的方式来促进实施且各门科目一拥而上令人难以招架?再说教师掌握上述知识技能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难道只有凭一张试卷才能定其水准?即便非考不可,也应给“考生”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时间和条件,如短期培训、函授、办假期辅导班等等,使教师的学习、工作不相抵触。而从时下的实际状况来看,复习考试都凭着挤占工作时间速成,而想要做到“学习考试与教学工作兼顾,考试成绩与教学质量齐飞”,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了。

曾经有人戏言:现在的职称评定、教师能力考核基本上都是“只认证,不认人”了。各种证书固然重要,但是如何获得这一本本证书,更重要的是如何使这一本本证书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真正等同起来,这实在值得领导者去好好研究。不知诸位决策者以为然否?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 萧 "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