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的时候,我总喜欢泡一杯淡淡的清茶,静坐书房,用文字来打理一下自己凌乱的心情。或读一卷书,或写一点文字,让浮躁的情绪在文字的牵引下,慢慢趋于冷静,于无声处静静参悟世事沧桑和人情冷暖,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这个声色犬马杂陈的世界里,我的心情痛苦地纠结于世俗的欲望里,多想挣脱一切世俗的羁绊,做一番精神的超越。然而放眼茫茫人海,能引为知己和同道者,寥寥无几。为了生存,大部分人的心灵、目光被物质生活牢牢吸引,见面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一系列关乎生计的问题。自己虽然身处教育这个文人相对集中的生活圈里,但昔日温文尔雅的教师们见面也懒得去谈学问道,而是一心关注自己的职称和工资,上课则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照本宣科,敷衍应付过去而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种身处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也逼迫自己几度想放弃心中的梦想,去随波逐流。但是自己毕竟是一个喜欢读书并且习惯了读书生活的人,除了平时读了一些无关乎国计民生的书籍外,实在是身无长物,没有本领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充当弄潮儿,于是只得在空闲时光投入早先读过的书籍中。没曾想与文字的这种亲近,使自己渐冷的精神血液有了温度,也让一度麻木的灵魂又苏醒过来。
坐在书房里,有时目光停留在书架的某一本书上面,就像看到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那样亲切,让你浮想联翩好半天。书是哪一年买的,作者是谁,书的内容还能记得多少。有时想来感到自己很可笑,在别人眼里,如此消磨时光大概非常无聊,可是自己每每读书或者写作累了的时候,总喜欢转过身去,默默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静静打量一番。尤其当目光落在那些陪伴了自己几十年,书脊上泛着淡黄色光芒的书籍,一种岁月的沧桑感便会弥漫在心头。自己早年学的专业是英语,教的也是英语,但骨子里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教学工作之余,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经济等各种书籍,只要能读得下去,无所不读。为此妻子跟我开玩笑说:“凭你读书的劲头,如果只读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书籍的话,你早就读出一点名堂了。”妻子的话不无道理,因为有一年我曾经心血来潮,想考研究生,就报考了国内某著名大学的研究生。于是只有中师学历的我,苦读了三个月的历史书籍,居然考了近三百分的成绩,虽然没能如愿以偿,但这次学习经历还是让我看到了自身的潜能。不过从此后,我的读书生活发生了改变,不再为了学历,为了稻粱谋去读书,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喜欢随心所欲地读书,因为这样的阅读没有任何功利心态,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自由展开自己的想象。走进自己的书房,面对满满一面墙的书籍,文史哲经,各方面的经典和杂书应有尽有,这些书都是自己专门花时间从书店里购买来的,因此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每一本书都与自己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和感情。每一次搬家,家里的盆盆罐罐都会损失一些,唯独书籍一本不少。喜欢读书对我来说不需要理由,因为对每一本书的阅读就好似是跟书的作者谈心一样,只要能读得下去,谈话交流就能进行。
记得当年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教书。那时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教学工作之余,除了操场上打打篮球,饭后散散步,与同事聊聊天,便是回到宿舍,读一点闲书,来打发孤寂的时光。寒冷的冬夜,伴一盏孤灯,静静阅读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知不觉中便听到学校外面乡村的鸡鸣,于是赶忙合衣上床打个盹,休息一下,以应对明天的教学工作。当年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生活节奏缓慢,大把的时间花在了今天在许多人看来无意义的阅读上面。那时还不到二十岁,精力旺盛,几百上千页的文学名著,一个星期下来能读上好几本。学校图书室里能让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到几个月的时间便看完了,于是每个星期天便到县城的新华书店去购书,差不多是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一本本属于自己的书便陆续“请”到了自己的身边,并成了朝夕相伴的好朋友。一册册,一卷卷,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书籍摆上了案头,案头容不下了,便又请上了书架。几十年下来,拥有千余册图书的个人书房便落成了。
读书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完全凭个人的兴趣来做,读得久了,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从而也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伴随着结婚、生子等而增加的一系列家庭事务,读书与现实生活经常发生冲突,但多年养成的习惯还是让我无法割舍与书的这种缘分。虽然年过半辈,时光岁月流走了自己的青春,流走了人生的美好,但通过阅读,在心灵深处却留下了一些令人感动和心生温暖的文字。每当孤独来袭的时候,这些文字便犹如冬日照在墙角根的阳光浮现在脑海里,散发着淡淡的暖意,透露着一点遥远的春的讯息,并带给你一种善意的提醒。
读书是一件清苦的事情,不但需要全身心投入,更需要一份持久的毅力去细细揣摩。回想自己的读书生活,年轻时读书数量不少,但缺乏耐心的揣摩。有不少的书籍是在回头再一次的阅读过程中才发现了其中的深意和奥妙。尤其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的那些书籍,唯有反复的阅读才能体味书中的深旨。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问“为什么读书”之类的问题,按说每个人的经历和需求多少有些不同,答案也应是丰富多彩的。但只要看一下现实生活,我们就不难想象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定是雷同多于差异。
当今中国读书的人虽多,但很多人的目的和动机只是为稻粱谋。走进书店什么样的书最受青睐?无非是和考试有关的各种教辅资料,以及粗滥的成功学。那些看似无用而实则大用的经典书籍却很少人问津。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问题是这里具体所指的“知识”与“未来”,很多情况下却是依据流俗意见来理解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了极好阅读条件的中国人,除了迫使自己读一些与自己前途和未来相关的书籍,其他书籍是很不情愿去阅读的。于是乎读书的人数量不少,但大都活得很实际,带着一种超强的功利心态,除了通过读书获取一点谋生技能和生存的本领外,其他书籍则根本不读或很少接触。在功利之心的驱使下,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诗意几乎荡然无存,这也就难怪一些高学历的所谓读书人时常做出一些令人所不齿的事情来。
与此不同,我们要读一点养心的书。古往今来无数圣贤殚精竭虑用生命智慧留给我们的经典看似无用,实则包含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精神营养。这些典籍,是千百年来“吹尽狂沙始到金”留下了的文明精华。细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华文明会是什么样子,答案不言自明。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益智,还在于养心。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心极重的社会于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停下匆匆的脚步,读一卷经典,聆听一下来自圣贤们的生命教诲,也许不失为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因为一直急匆匆走在路上的我们,有时会忘了回家的路。家在哪里?这是每一个来到世上的人不得不问的问题。每一个人除了那个现实的生活家庭以外,更有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对这个精神家园的守望和呵护,读书是最好的方式。
现实的我们许多人已经变成了精神的流浪儿,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富足的物质生活掩饰不住这些人精神世界的贫瘠,于是走进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不惜一掷千金,寻求一下刺激,成了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从事了教师职业,此生注定与优越富裕的物质生活无缘,只能在淡泊的生命状态里,通过阅读与那些灵动的文字接触,在一种纯洁的精神状态里不断陶冶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不为别的,只为守候心中的梦想,只为守望那个令自己向往的精神家园。也许这个梦离自己很遥远,但走在路上,享受过程,便是一种无言的幸福!
(作者单位:山东桓台索镇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