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到中年

2015-04-12 00:00:00李长周
师道 2015年11期

读过谌容的《人到中年》,很受感动,也有很多启发。在书中,作者以睿智的眼光揭示了人到中年之后面临的诸多问题。抛开特定的时代因素不论,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有许多相似的问题,值得人到中年的我们去思考,比如人生信仰、事业追求、职业操守等。

我19岁参加工作,现在工龄快要赶上工作时的年龄,人生的春天已然逝去,正在步入中年的行列。只可惜虚度十几年光阴,一剑未磨成,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此时的我,毫无建树而默默无闻。

旧时岁月一去不返,余下光阴又有几何?实在浪费不起了呀。陶渊明诗曰:“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十几年弹指一挥间,看那满眼的怡红快绿,不禁有一种时光正在榨干生命的感觉。此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陶渊明之“惧”!

可是,不想浪费时间,又该如何用好以后的宝贵时间呢?如果没有一个正确而明晰的方向,依然如前,在乱花迷眼的风景中盲目前行,在注定无望的道路上继续跋涉,这又何尝不是虚掷光阴呢?对于生命来说,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已。

因此,事业追求的方向问题,是人近中年的我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在追求不可及的目标时,注定是要失败的,然而他的成功正在于追求中。”以前,一想起这句话,总是倍受鼓舞,可如今再琢磨,却觉得也不尽然。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切合实际地去选择一个奋斗目标,反而偏要执着于注定的失败呢?有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固然可敬,但缺少正确的选择和反思精神,难道又能算是明智的吗?

近来,我一直在思考,以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只是这种融合着人生方向与事业追求的思考,它并不简单。这种思考需要解剖过去,这种思考砥砺着思想、考验着意志。它纷繁复杂,让我纠结,让我犹豫,让我彷徨,甚至让我羞愧、畏惧和绝望。

幸运的是,山重水复之时,迎来柳暗花明,就在迷惘之际,我有幸聆听了郑立平老师的一个讲座,颇受启发。过后,我沉思良久,教师职业的意义逐渐呈现于眼前。归结起来,一个是关于教学方面的,另一个是关于德育方面的。

郑立平老师说,他统计了当前的语文教学理念或是模式,足有60多种,什么情智语文、诗意语文、深度语文、简单语文、教育语文、本色语文,等等,但这么多的语文教学理念,研究得可谓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红了一个又一个,火了一批又一批,却无法改变学生不爱读书的现实。

的确,中国的语文教学似乎是一个小姑娘,任由美容大师们去化妆打扮。结果你说这样美丽,他说那样漂亮,弄得一群人反而失去了美的标准,这样学两下,那样学两下,最后把小姑娘打扮得没有人样了。其实大家都没发现,小姑娘不用打扮就是漂亮的,无妆胜有妆。

对于阅读教学,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经验沉淀下来的无非“读”“悟”二字,至于情感则是伴随着读和悟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情感外露一读即感,情感含蓄需悟而会。古人学习就是简单的读和悟,却也培育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而今天,我们的语文又何须搞那么多的花样呢?

我想,阅读教学应该返朴归真,回到“读”“悟”二字上来。根本无需老师饶费口舌,如果学生读不懂,你告诉他,他也只是知道了,并不会真正地理解,因为对文本的理解能达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生活经验也不多,理解当然不会太深刻。所以我们不能勉强学生。

回想上小学、初中时,老师为我们分析过多少文章的人物形象、中心思想啊,当时是应付了考试,可今天不全都被时间之水冲刷得无影无踪了吗?而今天的很多教师,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用一种故弄玄虚的教学,继续把一篇篇文章和一个个人物拿过来,切成一块块,撕成一条条,提取所谓的要点,帮助学生应付试卷上可能出现的题目,如此而已。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绝非虚言。而古代学者的另一个称呼,就叫“读书人”。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强调诵读是多么务实,多么正确。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他小时候曾被父亲逼着背诵了大量的古文,后来才发现受益匪浅。于老师说,有很多文章他小时候只会背,不懂得意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都慢慢懂得了。我想这其中不仅是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更是因为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受到了相对应的启发。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只要离开了诵读,一切花架子都是徒劳无功的。其实,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认知和生活,通过诵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生发自己的感悟,管他深刻不深刻。而这似乎并不需要研究。

因此,我下一步的计划,就是着重培养、强化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并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让学生爱上阅读意义重大。阅读对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促进终身学习的巨大作用自不用说,此外,通过阅读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生感悟,从而汲取精神力量,加强道德修养。捧一本自己喜爱的好书,悠然读之,那种感觉本身就让人陶醉,更何况那书的内容如蜜如酒,让人如痴如醉呢?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阅读更能塑造一个人。阅读把爱、把情感、把诗意、把智慧、把坚忍,也把宽容和超脱,种在了人的心田,生命便因此而强大、而厚重、而宽广、而柔韧、而芬芳四溢、光芒四射了。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我以前和许多语文老师一样,只知道抱怨学生写作文没话说,没文采,却忘了蚕必须先吃了大量的桑叶之后,才能吐出光洁的丝来。我现在教的这个六年级是从四年级带上来的。三年来,我带领学生把学校的小图书室里的书几乎读完了,大家还自购了很多书互相借阅。我并没有怎么教学生写作,只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坚持写读书笔记。三年下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作文写得很好,不仅有话说,语言还相当有“色彩”。而从作文中可以看出,很多词句学生都是从课外书上学到的。

读书诚是“天下第一件好事”,而一个语文老师让他的学生爱上了阅读,还有比这更好的吗?教材不过是书海一粟,课上得再漂亮,教得再好,学生所得也是极为有限的,唯有把学生带进书海,自主地去寻找书中宝藏,学生才能有更为丰富的收获。而学生一旦沉浸于书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说是大功告成了。

教学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当我们把教书和育人割裂了之后,是否想过,教书是为了谁呢?又是为了什么呢?当教书向左育人向右时,我们是否还有勇气面对学生可能不光彩的未来?我想,在不远的将来,能让一个老师感到羞愧的,不是他没教出过多少杰出人物,而是他曾教出过一个社会败类。所以,做老师实在不能只顾着眼前之名利,更要着眼于他年之心安。

田冰冰老师讲得好,应该把班主任当成一个专业去做,就像教语文、教数学那样用心。从前的日子,我只是把做班主任当成是兼职,教学的同时顺带着管理一下班级,安全第一,卫生第二,之后就没有多少内容了,思想教育一般都是在出现了问题之后亡羊补牢,所以班主任工作基本处在“无为”状态。如今,我想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

这不仅是出于一种方向上的选择,也是因为看到了对于今天的社会,教出一个成才的学生固然重要,而教育好一个问题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不是吗?从多年之前的大学生马加爵,到最近毒杀两个女孩的12岁女生,多少问题学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和沉重的思考。这与我们班主任工作(尤其是农村的班主任工作)的薄弱难道没有关系吗?因此,作为一个村小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功德无量,值得我去努力,也值得更多的老师去努力。

管建刚老师说过,师到中年面临的最常见也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职业倦怠。这句话我相信,因为身边不乏此例。但我更承认郑立平老师的话,他说他不承认有什么职业倦怠,只承认有生命倦怠。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孔子说“生无所息”,曹操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齐白石到老也“不教一日闲过”,从古到今,凡有追求者,一息尚存,奋斗不止,何有生命之倦怠?师到中年的所谓职业倦怠,其实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人生追求的丧失,是心火的熄灭。

师到中年还无所作为时,难免会仰止于高山,或兴叹于大海,然而固步自封,甚或是颓然自废,绝不是人生应有的姿态。我想,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反躬自省,确定前行的方向。对我而言,这就是回归教师职业的本义——教好书,育好人。我相信,这一条路必然会通向一方独特而绚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棋盘镇张庄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