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评语”贴地而行

2015-04-12 00:00:00吴海丽
师道 2015年11期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给学生写评语的情景吗?我记得:

缪燃:不知道,你最近是否“发明”了什么新产品?你还对科学小制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吗?我由衷地希望你能把这个兴趣保持下去!我相信,只要你坚持像课文中的雷奈克那样留意观察生活,敢于创新,一定会有所收获!新的学年里,希望你在学习中更加踏实勤奋,持之以恒地与“一丝不苟”交朋友,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石!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是一个热爱小制作的男孩,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目光,只要有空,他就盘弄起各种废旧物品,而这些废旧物品在他的手下很快就会变成一辆小汽车或者一把手枪。我教了他三年,每一学期的评语都写得不一样,因为他总是有新的发明诞生,而我作为他的老师又总能及时分享到他创造的喜悦。我只要随便攫取一个故事或一个细节就能写成一段只属于他的、为他量身定做的评语。

为了写好给学生的评语,每一次我都会洗净钢笔吸足墨水,趴在书桌上花上几个通宵,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写写想想,想想笑笑。时隔多年,当时写下的评语很难一一记起,但是只要回想起评语里洋溢的赞美之情以及殷切的希望,只要想起以老师的身份手捧自己亲手写就的评语递给孩子的情景,只要想起那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墨香和那深深烙在白纸上的每一个工整的字迹,我便忍不住内心的激情澎湃。那些评语,是我用心写就的,不枯燥不矫情不空洞,有故事有细节有温度,字里行间倾注了我的深情与期待,是我在看到某个孩子的名字时最想说给他(她)听的话。

这样手写评语持续了几年,电脑便普及了,这时候学校便开始大力推广由电脑高手为学生素质报告量身定做的评语表格,提倡班主任老师使用模板,这样既可以保证素质报告的整齐美观,又可以降低错字的概率,可谓两全其美。从此,“手写版评语”渐渐退出江湖,各种花式“电子版评语”风卷云涌般到来。仅仅一两个学期,学生手里的素质报告一下子进入了现代化时代,全校几千名学生的评语这一栏都贴着大小一致的评语模板。在预先设计好的模板里敲击键盘写评语,确实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既不用担心自己的字是否端庄好看,也不用担心一不小心写错字擦拭后遗留下印痕。我们都忍不住夸赞制作评语模板的人,节省下的时间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写个性十足的评语。

电脑的普及,word文档的熟练运用,网络资源的丰富使评语写作变得轻松便捷。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很快,我便发现使用电脑在模板里写评语带来的弊端,它的出现解放了老师,却也使老师们越来越懒惰——有人甚至摸索出一套熟练写评语的诀窍:先广泛收集同事或优秀的网络评语资源,然后拿着名单一一对号入座,最多做些语序上的调整或名言的更换。对于大部分一线班主任老师而言,写评语不再需要披星戴月,不再需要斟字酌句,现在只是一项花费几十分钟(甚至更短)便可完成的任务,孩子们似乎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老师需要做的是给他找个合适的标签而已。“个性化评语”越来越稀有,“概念化评语”则大肆横行,写评语已经沦落成名副其实的“剪贴评语”。无需动脑,无需遣词造句,源源不断的评语资源侵蚀着老师的创造力,学生的个性更是被抛掷一边。老师们比的不再是个性,而是谁更有效率。更加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果细读这些评语,你会发现内容早已变得千篇一律,相似度越来越高,张三李四王二并没有多少本质区别:

评语1:不要羡慕鸟儿能够凌空万里,其实,我们也有一对会飞的翅膀,那就是心灵。心灵想飞多高,我们就能到达多远!瞧,当你积极动脑时,精彩的发言令老师赞叹;当你用心写作时,流畅的习作让老师耳目一新。只要努力,你也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知识的天空中,尽享学习的快乐。期待着你早日实现理想!

评语2:你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鸟儿,在知识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你又像一只领头的大雁,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路漫漫其修远兮”,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希望你胜不骄,败不馁,稳稳地前行,以今天的努力赢得明天的成功。

评语3:人的一生像是攀登一座山,一直向上攀,就会不断地增加自己的高度,一旦停下来,便意味着你不再增高,而接下来你就开始下山了。人生的高度取决于攀登。聪明的孩子,千万不要让时间悄悄从你身边流逝,拿出勇气和魄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勤奋善思地攀登,踏实不懈地前进,祝你一路收获更多精彩。

细细比较这三例评语便会发现,评语已经充分模式化、华丽化和空洞化了,开篇都无一例外运用了修辞手法,接着就是带有哲理意味的规劝或告诫。“评语1”适合送给学习不够努力的学生,“评语2”适合运用到聪明优秀但是有些骄傲的学生,“评语3”适合赠与荒废时间不思进取的学生。三例评语只是万千“概念化评语”的一个缩影,你哪怕没有教过这个孩子,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他(她)的个性,在百度里输入关键词,或在自己掌握的资源库里稍加搜索,一两分钟一段评语便可新鲜出炉。至于那些看起来毫无个性,自己又未用心了解的孩子,老师们更是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言的魅力,“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漂亮话:

评语4:成长是什么滋味?是收获成功时的甜蜜,还是面对困难时的苦涩?是经历挫折时的酸楚,还是遭到批评时的辛辣?这些滋味,你在这学期都体验到了。成长的道路就是这样崎岖不平,就看你是否始终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愿你每天品尝成长的滋味,体验成长的快乐!

无需用心揣摩便可发现“评语4”送给谁都可以。可是,我想说的是,“评语4”还能被叫做“评语”吗?在这段“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里根本找不到“评价”的身影。“评语”的评价功能在这样的演变中已丧失殆尽。事实上,老师们自己也知道毫无针对性的“概念化评语”不仅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有的老师刚在素质报告单上贴完张三的评语,就发现这则评语上一学期已经给张三使用过;有的老师发现自己匆忙中一不小心把剪贴给好孩子李四的评语剪贴给了问题孩子王二……

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其实是很希望给孩子写出一段热情洋溢、富有针对性的评语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剪贴评语”的横行呢?真的是电脑普及和评语模板的过错吗?显然不是。我采访了许多一线班主任,他们给出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这些:学期结束时要组织复习,誊写分数,分析试卷,做好各种结束工作,工作量加大,精心写评语时间不够用;下意识里想偷个懒,如有现成资源供剪贴,省事;要想给那些个性不鲜明、甚至几年都显得默默无闻的孩子,写出富有针对性的评语太难了;有些家长和孩子根本就不看老师写的评语,用心去写也是白费力气。

细细分析老师们罗列的原因,便会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些“原因和理由”,固然与学校教育的大班额有关,但其反映出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理解的迷失,是对教育理想追求的淡漠,是对教师使命担当的自弃。老师们潜意识里把“写评语”当成了任务,忘记了和评语相关联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教育的本质正是要唤醒孩子自身沉睡的力量,发展潜能,培植人性,强健体魄,使其走向丰富。评语看似小事,却是完整的教育链条上的评价一环,绝非可有可无!少了它,教育的完整性就打了折扣。这种忽视教育对象发展性的现象,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育何为”的根本方向,游离了教育的本原。正是对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的淡忘,导致了机械化“剪贴评语”与“概念评语”的横行。

写出个性化、针对性、发展性的优质评语,老师们非“不能为”,而是因种种原因而“不为”也。那么如何改变现状,使评语重新变得有故事、有温度、有针对性呢?笔者以为,为师者首先当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真正理解评语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深刻体认到给孩子写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次心灵的对话与生命的激荡,是一次教育的沟通与理解,也是一次启迪思想、鞭策行为的契机!

其次,在操作上则可以尝试改革评语写作模式。我们可以把每学期写一次评语改成一学年写一次——第一学期结束时,发动各科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写一两句寄语;第二学期结束时,针对孩子一学年的情况做一个总结,要求具体有故事有细节有针对性,语言尽量朴实,提倡叙事体。另外,在信息技术普及的当代,教师更要勤练基本功,不妨多花些时间以优美的字迹给孩子“手写评语”,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书写中感受文化的熏染、师者情怀的鼓荡。即使在教育信息化浪潮涌动的当下,我们依然应当坚守传统手工艺般的“手写评语”,使之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散发出生命的气息,将凝结着师者智慧与热情、温暖与爱意的评语,化作生命的力量,传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当然,写好评语的基础还在于对学生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老师要集富有爱心的智者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者于一身,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细心观察,时时积累细节案例,为撰写个性化的评语打下基础。

只要为师者不忘教育的初心,永远保持教育的敏感与热情,始终坚持训练自己及时发现孩子生命密码的能力,无论从教多久,都葆有“面对一丛野菊花仍会怦然心动的情怀”,就一定能够发现每一个孩子作为独特个体的唯一性,循着他的轨道,发现“童年的秘密”。

在这里,我衷心期待并呼吁,请让“评语”贴地而行,使我们的评语写作,永远脱离“剪贴与概念化”,充满“温情和个性”,使它“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蒙台梭利语)。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