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授青少年生理学、假设我们对荷包空空的农民工开设国际金融学,结果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知道结果是怎样的,看到这样的问题,人们会说提问的人是疯子,怎么能这样脱离生活实际来开展教育呢?
但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确实有这样的“疯子”,比如让幼儿园的小朋友接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是不是太早了一点?现在我们这样“不聪明”的事少了一些,但还是有。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对刚刚接触英语的中小学生大量地讲解语法,使得他们耗费大量时间选择A、B、C、D,这是不是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违背了学生认知规律?所以,强调我们的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还很有必要。
课堂教学中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 讲抽象的概念时要从具体的事实、实例入手。有一位年轻的英语老师,在讲定语从句这个语法时,她没有按照“什么是定语从句——什么是先行词、引导词——举例”这样的常规顺序,而是先罗列了一组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让学生认识这些句子的特点。学生发现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引导词,再引导学生思考引导词在从句中的关系(功能)、和先行词的关系,然后归纳出这个引导词该怎么用,最后是训练。这堂课定语从句的教学从实例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整个教学一气呵成,是一堂非常好的语法课。很多学科都有抽象的概念,在讲解这些概念时,我们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而不是先给出一个抽象的概念,再从现实生活中找实例来验证它。
2. 抽象的概念、现象、公式要适当拓展到实际应用领域。拓展到实际应用领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记得我读初中时,我们的物理老师在讲到折射现象时,举了美国宇宙飞船登月事件,他说登月不仅要考虑到三天后(具体时间我可能记不准了,已经20多年过去了)的月亮在哪里,还要考虑到地球大气的折射现象,不要以为我们看到它在那里实际上就在那里!我们当时听了都很好奇,印象也特别深刻。拓展到实际应用领域也能加深对抽象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最明显的就是数学教学,公式如果不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很快就会遗忘。所以解题是数学等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公式的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连华罗庚都说,学习数学如果不做题就等于到了金山而空手而归。
3. 讲课时适当避免过于抽象的学科术语。记得我在读初中时,政治老师讲政治经济学,他讲到国际金融这一章节时,出现了金融寡头这个术语。我当时很难理解,就特别注意到了“寡”这个字,“寡头”大概就是“没有结婚的、年龄比较大的男人”,我当时就是一直这么错误地理解的。今天我们的英语语法教学中也有很多学科术语,如先行词、关系代词等,这些概念我们老师常挂在嘴边,但很多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都不能将这些术语和相关的语法现象联系起来,只是听到了,但没有理解。几乎所有的学科都有这样的专业术语,讲课时我们需要有选择地回避,这样才能方便学生理解。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避免过于抽象的专业术语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特别是当这些专业术语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没有多大的帮助时,就可以用更为通俗的语言来代替它。但有些学科的专业术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考试、答题、写作时都需要应用到它们,这时就不应该回避这些专业术语了,而是要多用、常用,使这些专业术语“通俗化”,这样才能为学生容易接受。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