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史克有一次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起她和她的瑞士丈夫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曾经存在很大的差异。她说儿子大概一岁半左右时,有一次她正在吃饭,刚才还一个人玩得挺好的儿子突然哭着要找妈妈。于是,她赶紧放下碗筷,要跑过去抱儿子。这时,丈夫站起来阻止她说:“你先不要去管他,孩子哭一会儿没事,等你吃饱饭后再来抱他,让他学会等待。”
史克开始有些接受不了,以为作为母亲饭可以不吃也要先去管孩子,这本是身为人母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丈夫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她的思维稍稍发生了改变。
丈夫对她说:“让他等一会儿其实也是为他好,要让他慢慢懂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对谁生来就该天经地义地付出,因为他要找妈妈这件事情和妈妈要吃饭同等重要。”史克仔细一揣摩,越发觉得丈夫的话不无道理,所以她便犹豫着重新坐下来继续吃饭,直到吃饱后才过去安抚儿子。
后来类似这样的状况又发生过几次,她依然如法炮制,果然大有改观。头两回儿子因为没有及时实现愿望而哭得挺凶,可后来慢慢地就自个儿消停了。因为他已经开始习惯这种等待。就像史克的丈夫所言:不要以为他是你的儿子你就可以在他面前完全没有了自我,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是你。
我不由得想到我的一对同学夫妻。他们也有一个儿子,由于早些年两人收入微薄,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家里一日三餐鲜有鱼肉上桌。因为爱子心切,平日里偶有改善时,他们常把仅有的一条鱼或几块肉全都留给儿子吃。儿子有时候会问他们,你们怎么不吃呀?每次母亲都笑着说:儿子,好吃就都吃了吧,我们不吃鱼。于是,儿子便继续埋头朵颐,后来再吃鱼时就不再问了。直到前不久,已读高三的儿子放学回家看到饭桌上父亲刚刚做好的一盘红烧刀鱼,立马就坐下开吃起来。这时,父亲对他说:“儿子,你别一口气都吃了呀,给你妈留点。”
没想到儿子慢慢抬起头,一脸疑惑地说:给她留干啥?妈又不吃鱼。
朋友夫妻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原来一直以来自己的舍不得吃,在儿子那里却已经变成了“你们根本不吃”,既然不吃,问你何用?当然,除了吃鱼,这个孩子在其他很多方面也表现得有些不太懂事,不光是父母,就连老师、同学以及亲戚朋友对他的关怀和帮助,他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从不言谢。
朋友夫妻很是懊悔,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从小到大对这个宝贝儿子掏心掏肺的疼爱,到如今换来的居然是这样一个结果!
纵观我们身边,像这对夫妻一样有过类似懊悔的父母大有人在。我想,之所以有此懊悔,除了孩子本身性格上的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当所致。你一味地自我牺牲,日久天长,在他那里就变成了理所当然,而这种理所当然一旦在他心里根深蒂固,再想改变就绝非易事了。
其实,疼爱孩子完全可以有另外一个版本:同样是一条鱼,母亲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爱吃鱼,爸爸妈妈也爱吃,但因为你现在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爸爸妈妈就让你多吃一些,我们尝一点就行了。”这样一来,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慢慢知道,其实爸爸妈妈也是爱吃鱼肉的,绝对不是不吃。只有这样,等他长大后,他才会真正读懂爸妈的一片苦心,继而知恩图报、水到渠成地滋生出一颗孝心来回馈双亲。而这样的懂得,无疑也正是天下父母所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