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学东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中职建筑专业学生掌握建筑力学基础知识和建筑结构基本原理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但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密集、专业性很强,部分概念抽象、深奥,力学部分涉及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较多,学生们学起来较为吃力。要解决这一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除了要充分熟悉教材、悉心执教外,其授课艺术与技巧也相当重要。
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有不少力学方面的抽象概念让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为此,科学地优化教学方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策。例如:讲到力矩概念时,直接引入杠杆原理,因为学生对诸如“钢钎”、“撬棍”、“扳手”等工具的理解更为直接;讲到压杆稳定原理的时候,可举例:“一根直立的竹筷,我们沿其竖向方向稍稍用力,竹筷很容易压弯、变形、直至折断;取其一小截,用同样方法却不易将其压弯,更不易变形、折断,其实,压杆稳定就是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形象地称其‘竹筷原理’”,学生听完后,不仅明白了概念,还记忆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采用生动浅显的例子加以引导的授课方法,不仅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强了学生对各种概念灵活运用的能力。
教材的建筑力学部分中,不少概念和公式的描述和推导过程逻辑性强、涉及知识广,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将这些概念和公式进行单一化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办法。例如:在讲述临界应力时要涉及到欧拉公式的推导,其过程相对复杂。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可将公式的推导过程忽略,只对公式的每个元素作讲解,对惯性矩则只记公式,不讲原理。再如:在讲解钢筋的力学性质概念时,钢筋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过程中,其应力应变的关系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不作深入讲解,让学生只记住其两个阶段和钢筋屈服点这三个概念,这样既简单又直接,学生也容易接受。又如在讲到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公式时让学生牢牢记住公式结果即可等等。实践证明,将概念和公式单一化处理的教学方法,学生虽然对其形成过程的理论理解不完整,但多数学生能记住公式,并能具体应用,其效果事半功倍。
教材中的计算复杂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二、三章,尤其是力的分解与合成计算,既要用到“三角函数”,还要用到“乘方”、“开方”,这对计算能力本就不强且缺少工具书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件难事。针对这一问题,可忽略运算过程,重点讲解计算方法,尤其对于繁琐的计算,采用公式和字母替代来运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重点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不刻意去追求题目的最终结果。实践证明,将复杂的计算简单化,让学生免去运算过程的烦恼,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题原理,而且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被动接受和理解。这种方法虽然全面系统,但缺乏灵活机动,重点不突出,只利于顺向思维的培养,不利于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针对教材,笔者认为:前五章建筑力学部分侧重于设计计算的知识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只需讲授其重点和与后续建筑结构课程相关联的知识点,使其适用、够用即可。将“静力学四条公理”、“约束类型及其特点”、“物体受力分析与受力图”、“二矩式”、“三矩式”的应用等作为学生掌握的重点讲授。从第六章开始,则对“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及其工作原理”、“梁、板的构造”等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并注重与前五章知识的衔接和应用,做到教材的前后关联、有的放矢。
教学艺术与技巧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的完成产生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又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将教法与学法交织起来,充分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