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更多的还是较低层次的保障水平。对一些困难群体来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是无奈现实,而“一场大病累垮一个小康家庭”,也并非空穴来风。相对于居民的收入增速,医疗服务的开支显然增长过快,特别是不确定的大病、慢性病,始终是阻碍居民增收与幸福感增进的主因之一。
日前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提出今年年底前,要将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能有效减轻大病患者的负担,防止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医疗公平的美好愿景正在迎来“临门一脚”。
鼓励地方探索向困难群体适当倾斜的具体办法,是这次的《意见》的重要方向。同时,筹资也是另一大难关。单靠低标准的“社会合力”恐怕难以撑起大病所需的费用。如何鼓励商业机构适时、适度介入,合理地运作社会保险资金,让医院有所得、企业有所获,“保本微利”地平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而寻求社会效益最优化,还需要再实践中反复摸索、适时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