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文
近年来,卢龙县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依据我县“甘薯之乡”的地理优势,重新部署,把甘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并编制了2014年—2018年甘薯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了我县甘薯产业的发展。
卢龙县地处燕山南麓,秦皇岛市西部,位于东经 118°46′一119°8′,北纬39°42′一40°l0′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654.2毫米,年平均气温 11.0℃,≥5℃积温4262.9℃,无霜期178天,年日照时数2717.7小时,在气候上具有“雨热同季、光足热丰”的优势。土壤多为轻壤质褐土,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0.79—1.19%,水资源丰富,为甘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全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下辖12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548个行政村;总人口42.2万,其中农业人口32.2万,占总人口的80%。全县有耕地66万亩,是传统的农业大县。
甘薯产业是我县农业第一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最高时曾达38万亩,总产达6亿公斤,历史上为我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由于甘薯产业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单一,淀粉价格持续走低,淀粉价格的下降和甘薯茎线虫病的大面积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甘薯的积极性,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到15万亩左右。重点分布在卢龙、燕河、刘田庄、印庄、木井、陈官屯、下寨、潘庄、双望、石门等乡镇,平均亩产鲜薯2000公斤以上,总产达30万吨。其中淀粉型甘薯11万亩,占甘薯总面积的73%,食用型甘薯4万亩,占27%;甘薯储藏仍然是以农民一家一户的薯井储藏为主;2013年甘薯初加工由农户向企业转移也只是刚刚起步,一家一户“小规模大群体”的加工模式仍然是甘薯加工主体,加工废水处理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薯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效益不高仍然是甘薯深加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县政府把发展甘薯产业作为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甘薯产业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技术服务队伍,完成了中国甘薯之乡命名等工作。
(1)县委、县政府重视甘薯产业发展。为促进我县甘薯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甘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扶持甘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县政府制定了卢龙县甘薯产业2014—2018年发展规划,成立了发展甘薯产业项目领导小组。
(2)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我县属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低山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2%。县域土壤以褐土类为主,特别适宜甘薯生长。我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雨热同期,秋季光照充足、温差大,其光照、降水、积温等条件非常适宜甘薯生长。
(3)高涨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卢龙县甘薯种植历史悠久,群众素有种植甘薯的习惯,并积累了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特别是近几年鲜食甘薯、特用甘薯的推广,充分体现了甘薯适应性强、病虫害少、易管理、效益高的生产优势。广大农民种植甘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政府将因势利导,积极做好各方面服务,迎来甘薯生产的大发展。
(4)良种化的栽培基础。良种化栽培已成为甘薯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多年甘薯良种筛选,以及区域对比实验,已经确定了腾飞、冀薯98等当家品种的地位。目前,卢龙县甘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正积极有序开展,每年引进新品种15个以上,为全县甘薯规模发展奠定了品种储备。
(5)较强的科技实力。我县农业科技人员中,具有技术职称的有37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有26人。近年来,通过甘薯选优和试验示范工作深入实践,有力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培养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同时注重加强与省内科研单位的合作对接,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我县甘薯产业呈明显下滑趋势。种植面积由30余万亩减少到现在15万亩,薯制品企业由40多家减少到10家左右,种植效益和加工效益均有所降低。
(2)技术创新力度不足。目前仍然是“小规模、大群体”的淀粉加工模式,淀粉质量参差不齐,废水污染严重。
(3)产品安全不可小觑。我县由于甘薯茎线虫病在部分乡镇发生严重,存在着用药乱、用药多等问题,造成甘薯农药残留超标;甘薯深加工一直是一家一户的作业模式,加工环节粗糙、杂质多影响产品质量。
(4)企业与基地联系不紧密,产品质量无法达到高标准要求,不能做到优质优价。个别企业经营缺乏诚信,产品有掺杂使假等现象。
(5)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电力设施薄弱;新品种规模化育苗效率不高。
按照“调品种、强龙头、促销售、树品牌”的总体思路,不断调整甘薯产业种植结构,加快甘薯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推行“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五位一体”经营模式,走集约化生产加工路子。通过稳定全县甘薯种植总面积,提高甘薯单产、总产,通过新品种、新用途等综合开发,深化甘薯加工,促进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创名优品牌,大幅度、多层次实现甘薯增值,全面提升甘薯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甘薯产业。
(1)定调子。甘薯产业是我县传统农业支柱产业,目前存在问题较多,如何发展,需要及早明确目标,推进产业升级,重铸产业辉煌。
(2)谋路子。要振兴甘薯产业,必须谋划切实可行的出路。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企业做大做强的优惠政策;重塑企业形象,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树立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以消费者为上帝的理念,企业兴,产业兴。企业与基地联姻,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技术四位一体订单式生产,保证原料安全,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技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联系,聘请国家甘薯体系专家为顾问,实现产业有新突破。(5)多品种、多用途综合开发利用,稳定面积、加工品种和鲜食品种并重,以提高种植效益为前提,调整种植布局,实现基地化规模种植。
(3)搭台子。建立人才学习培训平台,对企业、基地技术人员组织培训,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好卢龙信息网、河北甘薯网,搞好信息发布、收集、服务企业,服务基地。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多种途径宣传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产品销售平台,搞好销售网点建设及服务,鼓励网上销售。薯文化交流平台,我县甘薯生产加工历史悠久,薯文化底蕴丰厚,可设立“甘薯节”,表彰先进人物,推广先进技术,吸引优秀人才,招商引资,提高卢龙知名度。
(4)树牌子。就是搞好品牌建设和维护,我县薯制品品牌主要有“一奇”、“十八里”、“君颐”等,要特别珍惜和爱护,用产品质量说话,提高信誉度,让卢龙甘薯有更多、更大的市场,做大做强甘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