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嘉囝
泉州有国宝郑和行香碑,它是见证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文物。
泉州在宋元时期一度是华南首屈一指的大港,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写下过灿烂的一页。基于各种历史因素,明以后泉州逐渐衰落。但正由于数百年的停滞,泉州反较其他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市保留下更多的古代史迹。
泉州东面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岗,为风景名胜区清源山的余支,平均海拔100米,最高海拔不超过150米,绵延4公里许。这列山岗中最有名的一座称“灵山”。灵山散布有伊斯兰圣迹—古坟一群,其中两座建筑较为辉煌,雕刻较为精致,即赫赫有名的灵山圣墓。圣墓占地宽敞,有石亭为盖,背后修筑半月型双行石柱回廊,廊内陈置石刻七通,一通为阿拉伯文伊斯兰历722年斋月重修圣墓碑,一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行香碑,另五通系年在清代。
据明人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派遣四位贤徒传教中国,一贤居广州,二贤居扬州,三贤、四贤居泉州,二人死后葬在此地。之所以以“贤者”和“圣墓”相尊称,体现了泉州人民对阿拉伯穆斯林的尊重和友好的态度。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途经泉州。郑和到灵山圣墓行香,祈求灵圣保佑,属下翻译官(通事)蒲和日(又名蒲和立)为之勒碑记事,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立”。
此碑内容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署福建全省提督军门马建纪《重修灵山回教先贤墓碑》及同治十年(1871)钦命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江长贵《重修灵山回教先贤墓碑》相对照,一字不差。这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的伊斯兰学者林松教授所说:“姑无论这块行香碑是永乐年间原物或是后人依样补刻……郑和到此行香的事实无可怀疑”。
原名马三宝的郑和出生在昆明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他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诚属自然。伊斯兰教徒习俗,在海上航行,为求平安,应向真主祈祷护佑或向阿布·依斯克道进贡,或举行祈风仪式。泉州交通海外,有相当的伊斯兰文化积淀。泉州清净寺(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寺墙上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其中有祈祷真主护佑海上航行的内容:“难道你不知道吗?船舶在海中带着真主的恩惠而航行”,“当山岳般的波涛笼罩他们的时候,他们虔诚地祈祷真主”。据记载,郑和船队远航至阿拉伯时,郑和曾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郑和行香碑的立碑者蒲和日,是南宋末年泉州著名阿拉伯海商集团首领、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家族成员,深知海外诸事。郑和到泉州后聘任蒲和日为翻译官。《蒲氏家谱》载:“和日,字贵甫,寿晟公次子。秉清真教,慎言谨行,礼拜日勤。元至正间,清真寺损坏,里人金阿里与之成厥事,重修门第,皆以大石板砌成之,极其壮观,石匾额上镌有名字,至今犹存。至永乐十五年,与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圣墓立碑犹存”。1939年,该谱由张玉光、金德宝从德化蒲氏、福建永春人蒲振宗处抄录并发表于《月华》月刊(第12卷第1—3期)上,名为《报告发现蒲寿庚家谱经过》。该谱虽不知初修于何年,但从不加标点的书写格式和“石扁(匾)额上镌有名字,至于(今)犹存”来看,恐非近现代墨迹。
郑和到灵山圣墓行香,对泉州伊斯兰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郑和的灵山之行,传播了大明朝廷保护、尊重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政治信息,营造了泉州回族及其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作为钦命高官的郑和,其言行具有极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他重用穆斯林蒲和日等人,给改朝换代后的泉州回族人民极大的鼓舞和慰藉。从此,朝廷、地方军政官员与地方名士乡绅一同开始积极参与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泉州清净寺的重修。这反映出自永乐以后,朝廷对伊斯兰教的保护政策得到积极的拥护和有效的推行。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泉州这一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圣地能得到呵护,始缘于明成祖朱棣及郑和等人重兴中国与南洋、西洋诸国开展朝贡贸易所需要的“宣德柔远”的文化政策。
(本文照片由达飞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