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背景下地方职业教育结构优化研究:以内江市为个案
杨雪梅a,彭方弟b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a.思政部;b.校办公室,四川内江641100 )
摘要: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必然对地方职业教育结构特别是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教育层次、教育形式等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内江市为例,从分析地方职业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探讨优化地方职业教育结构的基本策略,以期能为实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职业教育;结构优化;内江市
收稿日期:2014-11-13
基金项目:2013年内江市科技计划
作者简介:杨雪梅(1973—),女,四川内江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思政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
内江市是我国西部典型衰退型老工业城市,国家于2013年提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重大战略决策,既为内江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内江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技术的升级,使得就业结构与职业结构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要,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专业课程结构、教学组织结构、层次形式结构,增强其服务与支持能力。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中,内江市与四川其余7市1区共同列入《规划》,并将连续10年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政策。这一新规出台给内江市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内江市正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基地,集中力量培育千亿园区、千亿产业、千亿企业”, “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等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实施“51025”重点园区计划,政府规划产业园区,优惠政策吸引老企业入园转型、升级发展;鼓励企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和生产工艺,提升机械汽车配件、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川威钒钛产业园、内江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总之,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背景下,内江经济将会发生两大变化: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二是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换代。传统制造业将会萎缩或者快速退出市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将会不断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随着内江区域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加快,企业的业态和人才需求不断变化,能熟悉现代企业新技术、技术含量高的新岗位将不断产生。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规格、数量、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那些只会操作机器、应用能力较强的“蓝领层”的比例逐渐下降,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工艺知识和技术,适应现代化管理,懂得技术应用的“灰领层”人才需求量开始提升。因此,随着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将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也将越来越高。单一层次的职业教育显然已难以适应。所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将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技能型人才结构将逐渐高移。包括内江在内的老工业基地的职业教育应从中职教育为主转向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格局,现有的中职教育要做精、做强、做专,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职业学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深层次高质量的建设和发展。
职业教育结构主要是指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各要素的组成状态,包括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等要素,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起着较强的定向作用。
2014年,内江市具有招生资格的职业技术学校(包括高职院校)28所,平均每14.29万人有1所职业技术学校。但城乡职业教育分布不均衡,且优质教学资源主要集中于市区。内江市城区17所(民办10所),隆昌县3所(民办1所),威远县4所(民办3所),资中县4所(民办2所)。县级(除隆昌幼师)职业学校均在生规模不到1000人,占全市平均数2142的46.7%,万人拥有在校生数不到20人(农村人口),占全市平均数150人的13.3%。
目前,内江市28所职业技术学校共开设187个专业,包括加工制造、信息技术、交通运输、财经商贸、旅游服务、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医药卫生、农林牧渔、教育等12大类。
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版)》比较,内江职业教育一级类专业覆盖率为91.7%,二级专业类总覆盖率仅25.2%,其中包括内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开设的高职教育指导性目录内专业。统计分析,内江市职业教育专业覆盖第一产业的比例为8%,第二产业为42.2%,第三产业为49.7%,覆盖三产的专业布点数分别为:15,79,93,专业数排名前七位的分别为: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商贸旅游类、交通运输类、农林渔牧类、土木水利类和文化体育艺术类。其中排在第1位的是第二产业,排在第2、3位的是第三产业,这样的专业产业比例基本符合内江经济发展情况。然而从专业布局的整体情况看,仍然存在布局多、资源分散的问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平均每一所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数7.2个,最低只有1个。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电气技术等热门或培养成本较低的专业,仍是各职业学校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专业趋同,使得地方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而资源环境类、石油化工类的专业及内江市高新技术和新型产业发展所涉及的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专业也是空白;很多职业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仅按专业目录设置专业,也没有及时结合地区经济和产业、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专业调整,专业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总比市场需求慢一些;个别学校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坚持有什么资源就办什么专业,只管老师的饭碗,不顾学生的就业。在这些背景下,所开设专业培养人才的规格、类型、数量和质量等,与实现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战略任务所需有很大差距。
随着内江提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等一系列决策部署,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导致岗位的更迭变化和职业岗位技术幅度的拓宽与层次的延伸,对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水平与培养层次的要求就会大大提高。技术更新也会对人才的教育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内江市目前28所职业技术学校中,仅有2所高职院校,其中川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原隆昌幼师)今年刚升格为专科学校,职业教育主体还仅限于中等职业教育。从全国范围来看,低层次的技能人才供过于求,中级层次技术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应用人才短缺: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类型的中职、高职、专业学位的在校生比例分别为67%、32%、1% ,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仅占1%。[1]对于内江来说,职业教育层次比例的不协调表现得愈加明显,中职、高职、专业学位的在校生比例分别约为83%、17%、0。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衔接性也较差,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主要来源是普通高中生,中职升高职的比例也是非常低的,高职升普通本科院校比例也控制在5%,这种结构层次衔接的问题限制了我们的职业教育培训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形式结构包括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两部分内容。内江市共有各类人才402326名,除去农村实用人才外,人才密度仅为6.1%,较全省平均水平7.2%低1.1个百分点。从高层次人才来看,内江无一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2011年仅1人入选全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仅占12.78%,技能人才高级技师和技师仅占1.59%,内江市251个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量高达1038个。[2]内江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市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1499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8%”。这些数据表明,内江市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规模小、层次低、程度浅。而且全市的职业技术培训教育还是实行以课堂、老师、教材为中心的理论讲解为主,实践运用的技能学习几乎没有,背离了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的岗位职业培训和技能学习方向。再加之全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混乱,注册、备案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没有规范的标准,未实行统一的认证和管理,,发放执业证书参差不齐,培训结果考评随意性大,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科学使用和评价。
2011年,内江市出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以政府为主导,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全面提升职教人才质量”,“大力发展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攻坚实际上是旨在内江市职业教育增量扩大和存量优化的结构调整。
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经费保障、示范引领等方面予以规定,发布规范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督导,制定切实的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规范办学,培养符合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保障和评估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人才的供给数量、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区域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的要求。
一是建设城市职业教育园区。2012年,按照职教攻坚的要求,内江市开展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项目规划教育科研用地占地438.31公顷。职教园区定位为集职业教育、技能鉴定、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职教城。目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入驻。通过职教园区这一平台建设,最大限度的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师资、职业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创新理念的共享,切实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规模,优化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大发展。要加强建设与地区产业结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要相适应的公共实训基地,培养新兴产业、战备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内江市要依托职业教育园区发展,以更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结构,以职业教育优势促成主导产业,提高职业教育对相应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推进本地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开展区域内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发展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县政府统筹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县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较高水平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使之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扩大学历教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进一步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重点建设2所国家重点中专职业学校及6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增强这些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其它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精心打造1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加快学校自身建设,成为支撑内江乃至全省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积极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成为内江和全省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和服务的“示范楷模”。同时,各职业学校应结合当地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打造职业教育的特色示范专业,通过示范专业的建设,合理配置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发挥专业资源的整体效益,驱动职业教育走扩大内涵、突出特色之路。
一是要突出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目前,内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发展思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根据内江区域经济发展与老工业基地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接,积极开办尚未设置的空白专业,如新材料、新能源及资源环境类的专业;增设并合理布点一批区域内企业急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在质量为本的前提下,做大职业教育规模;通过培养模式创新,示范专业驱动,加强学生实践环节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增强技能型人才社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是采用灵活的专业设置方式,让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个人的职业兴趣。一种是模块组合式专业设置,在相近专业领域内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学校和学生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有选择性地调整培养方向。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大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门类,将旅游开发、旅游营销、导游等组成各专门化模块,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和大二上学期学习专业大类的主干课程,毕业前学校与学生在充分摸清人才需求情况和个人兴趣爱好的情况下,再选择专业方向进行专门化定向培养和实践实训。另一种是一专多业的专业设置方式,是一种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专业需求快速变化,社会、家庭、学生对就业方向和职业取向变化快的专业应对策略。就是一专为主,多业兼顾,多方向发展。如食品加工类专业,可以确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干专业,在此基础上开设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畜产品加工等专业方向。第三种是复合式专业设置,通过寻求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课程开设情况及社会人才的综合使用情况,通过相关专业的有机组合形成一种知识和技能融合交叉性强、社会适应性广的宽专业形式。如商务外语、法律与国际贸易实务、秘书等专业可以有机整合,培养广实用性,社会需求量大的技能型人才。
一是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近年来,内江市结合经济布局和市场发展需求,着力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产、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职业学校强化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学生在读期间不少于一年的实践环节锻炼,双证书制度也得到落实。但企业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兴趣不大,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会影响企业生产、没有经济效益、学生毕业后很难留在培养企业就业等因素,校企培养人才仅停留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学习西方国家先进做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管理,鼓励校企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
二是建立对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专业群和课程体系。职业学校要把人才培养重心放到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实现职业学校中的主体专业大多覆盖内江支柱产业。每一所职业学校做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设置专业,对接企业生产和技术更新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依托区域骨干企业建设基地,针对不同就业职位的职业特点加强学生德育和能力养成,站在专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前沿建设和选用教材,强化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运用能力。[3]建立学校教学管理专家、企业的技术专家、行业管理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制订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规格,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教学条件和相关保障标准,不断调整修订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三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职业学校都要致力于培养职业道德、文化知识、职业技能这三方面统一的、综合的、高素质的人才。
职业学校要制订切合本校实际的师资发展规划、教师继续教育措施。一方面,要坚持专业教师到区域内骨干企业挂职、顶岗培训,让他们接触企业生产实际、掌握相关专业一线企业生产经营工艺和流程、提高自身驾驭专业教学的相关实践能力,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企业中高层管理骨干到校做兼职任教。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专业教师评聘双职称、职业资格等制度。聘请企业技术能手、管理能人和“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或指导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他们能给职业教育的师生带来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对从业人员技能、素质的最新要求,这也是“双师型”师资重要来源的群体。
政府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实施校企合作的主体给予优惠,使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构建校企业合作办学机制,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地创业、就业奠定基础。[4]比如:各级财政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基金,资助职业学校和企业工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训室或生产车间,资助和引导职业学校为实训学生统一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对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发生的物耗能耗给予资助,对在校企合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表彰等;重点吸纳主营收入超过百亿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鼓励企业参股建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合作兴办技术创新机构和研发中心,合作组建职业教育实体或者其他形式的产学联合体,共同参与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学校也应该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办专业,实现产、学、研、用结合。
在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的原则上,在办学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拓宽教育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岗转业教育;利用、发挥好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岗位技术培训纳入到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职能之中。国务院已就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区域内的内江师范学院已规划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内江市政府应加强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增加职业教育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层次, 可试行学分累积转换的方式,建立区域内高职专科学生与本科对接机制,完善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大生产实习教学法以及有关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同时要采取措施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凤翔,董显辉.系统论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3):12.
[2] 内江三年拟引进千名紧缺人才[N].华西都市报,2012-07-10(39).
[3] 傅伟,赵淑兰.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70-73.
[4] 陈正.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历史变迁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84-88.
[责任编辑范藻]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Lo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Reform of
Old Industry Bases: A Case Study of Neijiang
YANG Xuemeia,PENG Fangdib
(a. Ideology and Politics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que College;
b. Administrative Office 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que College,Neijiang Sichuan 641100,China)
Abstract:The adjustment and reform of the old industry bases unavoidably chang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ucture,such as the layout of schools,major setup,education gradation and form,and etc. Take Neijiang an instance,the thesis begins from the problem discussion of education structure,and then in detail analyzes the basic strategy of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orm of the old industry bases with talents and tact.
Key words:old industry base;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ucture optimization; Neijiang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