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
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语境下的纪录片创作理念探析
□刘靖
纪录片作为影视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跨文化传播时代,其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结合我国纪录片创作和发展实际,在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对纪录片的创作理念进行探析。
影视文化;软实力;纪录片;创作理念
影视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影视作品在受众中所造成的感染效果的程度。北京大学王一川教授将这种感染效果的程度分为四个层面:影讯的诱惑力、影像的感染力、影尚的吸附力、影德的风化力。这四个层面各有其功能,相互共生,构成电影软实力效果层面系统①。影视媒介通过直观的视觉影像传播,展现了其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影视媒介的传播方式更容易使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传播覆盖面。所以说,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好比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在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影视文化软实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与海外的纪录片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理念常常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纪录片创作也是一样,在全球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时代,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下,在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必须要有符合自身纪录片发展实际的创作理念。
纪录片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与世界对话、同国际接轨是中国纪录片一直以来的期盼。中国纪录片想要更好地参与到国际间跨文化交流中去,首先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并且将中国化、本土化的东西国际化,即在国际视野前提下展示中国风格和本土特色。国际化视野要求我们必须分析纪录片国际市场,了解海外市场需求,必须对纪录片国际化的发展走向有准确的把握。将中国化、本土化的东西国际化并不是完全的去中国化、去本土化,而是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用国际通行的影视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本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中国化、本土化的东西通过国际化之后,要使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弘扬。如何使中国本土的题材具有国际认知价值,如何处理和权衡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是新时期中国纪录片创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更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去迎合甚至献媚。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化和本土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与民族、历史的宏大叙事不同,《舌尖》系列纪录片选择了兼具独特性和共通性的美食题材,让世界通过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来了解中国,以美食文化为主线,同时外延到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伦理与自然,并且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做了体现。不同地域的观众在观看时很容易得到共鸣,对亲人和家的思念和依恋、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手工加工食物的渴望等。本土化、故事化、人物化的表达,快节奏的叙事风格,国际化的叙事语言,用最浅薄的叙事语态讲故事,这些使得《舌尖》系列纪录片成为了面向全世界的优秀作品。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体现的是美誉度、认同度和信任度②。国家形象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越来越受到政府、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广泛重视。纪录片因内容的真实性、丰富性及其直观可视易接受的传播特性,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纵观中国纪录片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在国际上比较火的纪录片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故宫》《敦煌》《京剧》《大明宫》《法门寺》等,这些纪录片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家形象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也应该是多方位立体化的。我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美丽壮阔的大好河山,也有着人口基数庞大的各类群体,而且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也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些都为我国的纪录片人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去选择和表现。从我国大型纪录片创作情况来看,在科技题材、现实题材、自然题材等方面明显欠缺,比较有影响力的只有《森林之歌》和《水问》等少量作品。因此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应该用多元化视角进行选题创新,多关注现实题材、多关注普通生活中的“人”,多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样的纪录片作品可以使中国的国家形象更加立体化。
纪录片《西藏一年》对外传播的成功值得我们关注,《西藏一年》在BBC播出时正值“拉萨3.14事件”前一周,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片摒弃了以往藏区纪录片关注宗教、历史、文化、主权等宏观题材以及对藏区地理人文猎奇式的窥探,通过关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来展开叙事。片中主人公包括普通的乡村医生、包工头、旅馆老板、寺庙僧人等,他们平凡普通却又鲜活的存在着,面对现实生活,他们有抗争、有困惑、也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西藏一年》向世人展示了普通藏人的真实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西藏。在西藏的对外传播话语权濒临危机的时候,《西藏一年》却达到了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最佳效果,得到了意识形态反差很大的中西方的认同,这与其独特的创作视角是分不开的。
纪录片市场是连接纪录片生产和营销之间的重要纽带,它与纪录片生产、消费、传播的过程密切相关,是纪录片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情况来看,长期以来市场经营成效不佳,与成熟的国际纪录片市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纪录片创作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市场意识。市场意识,简言之就是按市场需求变化谋生产,按市场经济规律谋发展的意识。当纪录片创作者在策划纪录片拍摄选题时,就应该考虑片子的主要受众群是哪些人,这些人对纪录片有什么需求,这些需求应当如何满足,因此受众定位与市场分析应该是纪录片开拍之前的必修功课。美国有着市场机制成熟的纪录片频道,如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它们在制作节目之前都会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制作团队精良,新技术和新手段通常会运用到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应该自觉研究受众的收视需求和市场规律,以强烈的市场意识来引导纪录片创作,尤其是在创作需要走出国门的纪录片时更应如此,向世界纪录片发达国家学习借鉴成熟的市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的纪录片想要更好的“走出去”,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也是大势所趋,纪录片发达国家成熟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技术无疑会为我们提供很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例如英国的BBC,美国的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日本的NHK等。由中视传媒与英国广播公司BBC合拍的大型高清系列纪录片《美丽中国》是中外合拍纪录片的成功典范。《美丽中国》在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艾美奖是美国电视届的最高奖项。这是BBC与中国媒体的第一次大型合作,该片共六集,先后在全球五十多个电视频道播出,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赞誉,使得美丽中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美丽中国》的合作策略和运营模式将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纪录片领域的国际合作必将更加深入,合作共赢是各国纪录片创作和发展的共同追求。
影视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量,它通过影视作品的对外传播来传达本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它体现为外部世界对影视文化输出国的主观认知和评价。纪录片作为影视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跨文化传播时代,其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优秀纪录片作品所塑造的立体化国家形象能使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充分凸显出来,能使一个国家的影视文化软实力获得提升,进而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这也是中国纪录片在全球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时代,在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背景下,在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应该承担的使命。
注释:
①王一川.电影软实力及其效果层面 [J].当代电影,2008 (02):27-30
②庄臣,朱玮.浅论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的建构[J].现代物业,2012(06):150-151
1.赵曦,赵丹旸.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现实路径——以央视纪录频道国际化策略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1)
2.武新宏.国际化语境与本土化表达——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之路探析[J].中国电视(纪录),2010(09)
3.陈占军.大众文化影响下的纪录片创作理念[J].新闻窗,2013(02)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