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院(266042)丁晓洁 相波 杜奉荣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眼科常见视网膜血管病,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RVO患者以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表现,重症者可致失明。RVO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尽管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难以让人满意。单纯从疾病性质来看,视网膜组织急性缺氧、缺血、变性、坏死是致患者视力下降、致盲的直接病因,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血氧分压与氧含量、组织氧贮量、毛细血管氧弥散半径,改善组织缺氧,以起到抑制甚至逆转R病机,治疗RVO作用[1]。但关于高压氧治疗RVO安全性、适应性、可行性、疗效尚无定论。本院以电镜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高压氧治疗前后变化,评价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8月,眼科收治22例RV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10例,共22例患眼,年龄42~62岁,平均(42.2±5.1)岁。病程3~72d,平均(44.5±2.2)d。静脉阻塞部位:中央静脉阻塞19例、颞上分支阻塞1例。纳入标准:①均有完整的视力、眼底检查、FFA检查诊断,临床确诊;②合并有糖尿病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等视网膜病变;③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精神疾病。
1.2 方法 均采用多人空气加压舱治疗,治疗压力0.20MPa,加压时间20min,吸氧时间60min,中间休息2次,每次5min。20min逐渐减压至正常大气压,110min/次,1次/d,10d/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眼底检查,保证1个疗程以上治疗次数,视患者病情及疗效安排高压氧治疗次数,每次疗程治疗后,进行眼底荧光造影,记录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视网膜静脉充盈时间(RVFT)。治疗前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评价患者视力水平。同时在治疗前、末次治疗后,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血小板电镜观察。
1.3 疗效判定 治愈: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眼底造影静脉管壁无渗漏,视力改善,无并发症;好转:视网膜出血部分吸收,眼底造影静脉管壁渗漏明显减少,视力好转但较发病前仍明显下降,无并发症;无效:未达到治愈、好转标准,或有严重并发症[2]。
1.4 统计学处理 涉及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末次治疗时,治疗后痊愈8例、好转14例。患者眼底情况均明显好转,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其中9例患者症状消失;视网膜出血、渗出明显吸收,其中8例症状消失,部分患者表现为局部斑痕形成。FFA检查,黄斑区渗漏情况均明显改善,视网膜静脉充盈时间缩短。
治疗时间10~30次,平均(24.2±6.1)次,治疗2个疗程以上者14例、2个疗程以下者8例。治疗前视力(1.02±0.22),1个疗程结束后(1.19±0.23),2个疗程结束14例患者(1.25±0.14),末次治疗后(1.30±0.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小板电镜观察,治疗前血小板圆形、树突型、扩大型、聚集型比重均值分别为(0.81±0.12)%、(57.82±23.22)%、(25.93±14.61)%、(15.44±2.32)%,末次治疗后分别为(0.85±0.04)%、(73.89±3.21)%、(21.84±7.22)%、聚集型(13.42±3.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压氧治疗RVO疗效已得到医学界肯定,本组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眼底症状明显好转,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明显吸收,黄斑区渗漏情况明显改善,视网膜静脉充盈时间缩短。
高压氧治疗RVO机制可能为:①纠正视网膜缺血状况,阻断抑制细胞坏死,恢复细胞正常代谢,阻断血管阻塞造成缺氧缺血恶性循环;②高压氧可收缩视网膜动脉,减少静脉和毛细血管淤血,减少渗出,减轻视网膜水肿和黄斑囊样水肿;③高压氧可降低眼压,可激活纤溶系统、降解血栓、激活吞噬细胞功能、降低血粘度,创建侧支循环,改善微循环。本次研究电镜显示,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后,血小板形态发生显著改变,聚集性下降,有助于降低血栓聚集风险,降低被阻断静脉血管凝血作用。
高压氧治疗病程越短,疗效越好,一经确诊,应及时高压氧治疗。治疗中眼底有活动性出血时,应暂缓高压氧治疗,待出血停止后再行高压氧治疗,一般治疗2~3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