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300451)霍存生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加重[1],以40~55岁发病率高,近年来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对我院住院部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8例结肠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对照。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住院部2013年2月~2014年11月的18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对照,年龄大约在41~68岁,男女比例约2∶1。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飞利浦HD9和飞利浦HD11X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7.5MHz凸阵探头。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先从升结肠开始扫查,然后是扫查结肠肝曲、横结肠和结肠脾曲、降结肠,最后再扫查乙状结肠,详细观察结肠肠壁的分层是否清晰,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突起或肿块病变,多切面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和内部回声,有无梗阻、浸润等异常改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用 CDFI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情况,然后仔细进行分析超声结果和病理的对比情况。
在超声诊断中有16例结肠癌,1例阑尾周围脓肿。术后病理提示:超声诊断16例结肠癌中,14例病理证实;1例结肠造影证实为结肠肠憩室;1例证实为结肠大网膜水肿;而超声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1例,术后病理为盲肠癌。病例发病部位为:升结肠7例,结肠肝曲2例,横结肠2例,降结肠1例,结肠脾曲1例,乙状结肠2例。
3.1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消化道癌肿中仅次与胃癌和食道癌,病死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肝癌[1],此癌症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治疗,其五年成活率可达90%,如果已经出现明显症状,其五年成活率仅为40%。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取得较好诊断效果。大部分结肠癌声像图特征如下: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呈环状,回声呈低回声,正中间可见强回声气带;其癌肿横切或斜切呈典型的“假肾征”或“靶环征”;其中最小4.0cm×3.4cm,最大10.7cm×6.8cm。
3.2 总结大部分结肠癌超声表现为:①肿块型:肠壁不同程度环形增厚,肿块多为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其癌肿横切或斜切呈典型的“假肾征”或“靶环征”,较大肿块可引起肠腔梗阻,彩色多普勒血流丰富。②结节或乳头型:由结肠肠壁突出、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浸润肠壁层次不定,血流较小。③溃疡和浸润型:肠壁层次结构不清,回声杂乱不清,表面凹凸不平,血流信号少而散在,血流呈星点状。
3.3 结肠癌主要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肠结核: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主要位于回盲部,通常有腹痛、腹泻、右下腹压痛等症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回盲部肠壁增生肥厚,肠黏膜皱襞不清、肠腔狭窄,结肠袋消失等;②结肠肠憩室病:约80%结肠憩室病的患者并无症状,如果出现急性憩室炎和出血的症状,可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炎症局限后形成炎性包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如果憩室炎症始于对系膜缘,易形成炎性包块,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包块。③肠道淋巴瘤:多见于回盲部,肿瘤主要以沿黏膜逐步浸润生长为主,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声像图主要表现为:低回声为主的单发,病变位于黏膜下,肠腔内圆形或不规则形强回声肿物,蒂较粗,边界清晰,回声尚均匀;CDFI: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④结肠道间质瘤:中老年患者多见,可见小肠壁肌层,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如果恶性通常也呈“假肾征”,没有包膜;⑤大网膜水肿:由于炎症等原因,形成包块,声像图主要是中等回声包块,似“假肾征”,消炎后减小或消失。⑥阑尾周围脓肿:超声所见,阑尾形态明显失常、不规则,边界通常很不完整,有时形成包块,内可见杂乱强回声。⑦肠道脂肪瘤:大多见于回肠,病变位于黏膜下层带蒂,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肠腔内圆形或不规则形强回声肿物,回声均匀,蒂较粗,CDFI: 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2]。
本组病例中有7例就是无症状而体检直接查出,或因为其他如阑尾炎疾病入院常规检查查出及时手术治疗,其中8例已经存活五年以上;说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