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龙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 810499)
祁连县牛羊布氏杆菌病血清学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马超龙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青海祁连 810499)
祁连县以白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区有部分草地放牧牛、羊、绵羊育肥和黄牛改良。截止2008年,各类牲畜存栏138万头(只),其中藏羊120万只,占86.97%,可繁殖母羊69万只,母畜比例57.5%;牦牛18万头,占13.04%,可繁殖母牛6.37万头,母畜比例35.41%;黄牛存栏5500头,占0.4%,可繁殖母牛2319头,母畜比例42.17%,杂种化程度90%;猪存栏250余头,以农户散养自食为主,种猪饲养及少。全县共存栏种公羊2.76万只,种公牛0.26万头。
牛羊布氏杆菌病;血清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
我县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检工作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自1960年至1991年采用试管凝集、平板凝剂、全乳环状反应等方法,对全县牛羊进行了9次不同规模的调查。上世纪六十年我县牛羊感染比较严重,牛阳性率达16%,羊阳性率达9.58%;七十年代感染有所下降,羊阳性率为6.17%;到八十年代初又有明显回升,个别牛群阳性率达40%;九十年代初明显下降,1991年抽检牛1547头、羊4664只,牛阳性率0.84%,羊为0.37%,1992年通过控制区标准验收;此后感染持续下降,1997年抽检牛1036头,羊2054只,各检出阳性2头,牛阳性率0.19%,羊阳性率0.09%;1999年通过稳定控制区标准验收。
本病防治始于1965年,先是用“19号菌苗”小范围免疫注射。1970年采用气雾免疫,1980年开始应用冻干苗免疫注射。1995年停止免疫,采用逐年检测和自然淘汰相结合的净化措施。
在全县5个牧业乡镇10个行政村展开调查,共走访牧户157户。经了解,近5年牛羊流产普遍有所回升,但一般流产率不超过4%;牛羊流产现象较为突出的地区有默勒镇老日根、才什土、瓦日尕3个村和峨堡镇黄草沟、峨堡2个村。上述5个村共有牧户1192户,年流产牛羊10头只以上的有80户,占到12.46%。5个村共存栏牦牛3.9442万头,羊13.5138万只;其中母牛1.38万头,母羊7.84万只;种公牛652头,种公羊2613只;母牛流产在5~7%之间,个别牧户母牛群流产高达80%,发生流产母牛以4岁以上经产母牛为主,流产发生于怀孕后期。今年布病检测结果上述5村也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详见附表1、2)。限于该病流行特点和检测范围,目前尚不能确定流行趋势和范围,但上述5个村作为重点发病区和本县牧区布病普遍回升是不容置疑的。
重点发病的5个村共有可利用草场304.2384万亩,其中冬春草场132.8422万亩,夏秋草场171.3962万亩;其毗邻地区有南方:海晏县、刚察县、天峻县;东方:门源县;北方:甘肃民乐县、山丹县。本县相邻村社有:默勒镇扎沙村、峨堡镇白石崖村。
3.1 调查方法
选择群众流产反映较多的村社展开走访调查,默勒镇(瓦日尕村、老日根村、才什土村),峨堡镇(峨堡村、荒草沟村),阿柔乡草大阪村,野牛沟乡边麻村,央隆乡(曲库村、夏格村、托勒村);详细了解牲畜存栏和近年来牛羊流产数量、时间以及相邻牧户情况。
3.2 采样方法
在调查地区随即选择57户作为受检户,其中,默勒镇15户,峨堡镇10户,阿柔乡10户,野牛沟乡9户,央隆乡13户。以前检测过的牧户不列入本次检测范围。抽检牛羊成年幼年各占一半,种畜尽量全采。
3.3 采样数量
计划每乡抽检牛200头、羊400只,全县共抽检牛1000头,羊2000只;实际检测牛1028头,羊2044只。其中:默勒镇牛200头、羊403 只,峨堡镇牛205 头、羊419只,野牛沟牛203头、羊404只,阿柔乡牛193头、羊406只,央隆乡牛227头、羊412只。
3.4 检测方法
依据牛羊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实验操作规范(见GB/T 18646-2002)操作和判定。
(1)本地区牛羊布氏杆菌病阳性率远远高于国家稳定控制区标准(牛0.1%、羊0.2%),牛感染较为严重(阳性率达7.49%)。造成本病普遍回升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本地区病原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牛羊停止免疫已13年,年度检出的阳性牲畜没有得到及时淘汰;以往检测以幼龄牲畜为主,且检测面有限,忽视了对成年母畜和种公畜检测,缺乏阳性畜无害化处理措施和经济补偿机制。
(2)本次调查和检测以走访和抽检方式进行,检测面有限,尚难以确定该病在本地区流行趋势和范围。
(3)从种公畜检测结果可开出,该病在本地已呈地方流行状态,阳性畜扑杀处理存在相当难度,应采取包括计划免疫在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4)纵观布病防治历史和感染特点,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得到有效控制,故应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计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1)开展牛羊布氏杆菌病病原学实验室检验,确定当前流行病菌种属,为进一步免疫提供依据。
(2)加强布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和提高自我防护技能。
(3)对重点发病区母畜实施计划免疫,全面检测种畜和幼年牲畜,对阳性牲畜实施扑杀无害化处理。
(4)对一般发病地区采取以检测处理阳性牲畜为主的净化措施。
(5)加强输出动物检疫,尤其是输出和串换的种用牲畜必须全部实验室检测合格方可调运。对检出的阳性畜按国家有关标准严格处理。
(6)对本县5个重点发病村所有种畜进行普查,扑杀处理阳性种公畜。受目前技术力量和牧区放牧特点所限,应遵循周密计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首先从检测种公畜开始,逐步淘汰和净化种畜;对生产母畜实施计划免疫,减少引流产造成的经济损失。
(7)建议各级政府在扑杀补偿、培训、检测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1] 邢进,王金锋,赵宝华.布鲁菌病及其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9,(3):69-73.
[2] 多杰才让,李万财,张晓强,等.青海省天峻县藏羊种公羊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