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翔,刘博
(电子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 611731)
高等学校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相比于初、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向来为人们所重视[1-2],学生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高校课堂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其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作用不容忽视[3]。学生活动直接面向学生,一方面它对于学生的文化熏陶最为直接,另一方面高校的文化育人也在很大程序上需要从学生活动建设入手。可见,学生活动开展得好坏,与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是否能良好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近年来,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渐渐在高校工作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4]。然而在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与文化育人的关系方面,仍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等多个方面,但目前大学生普遍简单地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校训或是校园学习风气,对其它的文化属性则并不理解或认同度不高。校园文化缺乏一个适当的载体直接影响到学生并对学生产生积极意义。
学生活动质量不高是其无法承担起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功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活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条件都相对较为分散,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制度、经费等保障条件均不够完善。第二,活动宣传力度不足,影响力小。第三,活动创新性不足,无特色。第四,活动传承性不强。活动中所承载的校园文化也因此难以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娱乐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一些在校园内规模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大型活动也因其缺乏校园文化底蕴而限制了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例如,某大型企业是高校就业的重点企业,该企业也愿意每年拿出大量资金赞助学生活动。这一类活动往往因其用人单位背景而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举办活动的学生甚至校方也极可能会因企业的大力支持而忽略了活动中承载的校园文化主体,转而配合企业大力宣传打造企业文化。这样的活动虽然质量不差,但由于缺乏校园文化底蕴,不但无法促进文化育人,反会误导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
精品学生活动是指能够树立活动品牌、持续性强、影响力大、具有鲜明特色、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大型(系列)学生活动。培育精品活动,有利于提高活动质量,丰富活动内涵,充分发挥学生活动这个载体对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文化育人的最大特征在于指引而并非教化,通过培育精品学生活动,精细化活动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到活动的意义以及校园文化的精髓。以科技竞赛活动为例,一个精品科技竞赛活动在组织比赛-邀请评委-统计比分-公布结果的传统模式之外,还应当具有完备的宣传策划、完整的技术培训以及参赛作品推广等重要环节。通过初期入门培训、中期技术提升以及后期的专家一对一指导等培训环节,以及作品的用户体验、作品市场化论证等过程,让参赛队伍在比赛过程中实力有所提升,能力有所成长,体会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乐趣,从而引导其热爱科研,最终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学术科研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并实现自我价值,对精品活动的培育可以更加直接地实现这一功能。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比赛为例,作为精品活动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除了组织学生答辩外,还会帮助学生分析个人性格和职业性格,对学生的规划方案进行指导。通过这类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更好的规划,更好地实现其自我价值。
示范和辐射作用对校园文化传播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如目前多数高校均有校级优秀学生评选活动,通过该类活动的示范作用,辅以优秀学生报告会、媒体宣传等,可以起到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学生(研究生)会、社团、学术科技协会等学生组织的建设和主要工作在于各类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活动对于学生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培育精品活动对学生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精品活动的创建,可以加强学生组织内部成员的联系,将学生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机制、学生干部等锤炼得更加成熟。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为了保证活动质量,甚至可以从精品活动中衍生出学生组织,繁荣校园文化[5]。如模拟联合国协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精品活动相比于一般活动,在稳定性上提出了更高需求,在培育精品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必要的物质文化建设,才可以让活动的影响力持久有效。这一过程同时也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如通过读书会活动,建设起环境温馨舒适的专用读书室;通过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活动在校内设立学术诚信口号牌等。
精品活动对影响力的要求促使活动主办者需不断加强活动的宣传过程,对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活动的举办者不但要丰富传统的海报、报刊等媒体和网站等新媒体内容,更要积极探讨微博、微信平台等移动互联新媒体的建设。
将精品活动的建设内容加入到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当中,将活动建设成效作为评价学生管理队伍的一项指标,这样不仅丰富了管理队伍建设的内容,更加强了辅导员等管理人员的校园文化意识,有利于其本职工作的开展。
在高校通过文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影响教化的过程中,精品活动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如何从校园文化的视角培育精品活动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根据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活动的特点,一些可行性的措施有:
根据学校发展重点和自身特色,对活动进行合理分类,如理工科院校可将活动分为科技学术、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人文素养等大类,根据类别对精品活动进行管理与实施,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对文化认识单一等问题。在引导方面,分类本身即是一种宏观引导,除此之外,定期开展活动经验交流会、学生骨干培训等活动也能够加强对活动举办者的引导作用。
在制度上,在各类学生组织中制定相关的活动开展制度和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在现有的学分制、奖学金评定等过程中加入参与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在场地上,设立多个基于活动的专用场地及相应设施,保证活动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在时间上,活动时间设置合理,相对固定并及早预告,以便让参与者更好地安排。
项目制管理活动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6],可由精品活动申请单位提交项目申请书,详细论述活动开展的长期规划、阶段性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措施等,依据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决定获支持项目;项目由院(系)主管领导为责任人,要求申请单位充分重视活动建设;对项目活动过程实行目标管理,对获支持的项目提出具体要求,对活动实施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活动结题时实行项目验收制度,组织专家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对各个项目进行验收。
从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三个方面对活动进行评价。组织专家对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文艺性、创新性等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对活动的宣传效果、品牌效应及服务质量等开展过程进行评价;通过用人单位、社会媒体等对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的意见来评价活动的成果。
[1]万婷.大型活动仪式教育的作用及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6):128-130.
[2]黄安琪,刘中望.文化与市场的对接——湘潭高校文化活动广告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0):160-162.
[3]王金宝,蔡海江.以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23-125.
[4]唐翔,刘博.研究生会组织管理视角下的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2013(10中):238-239.
[5]李国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研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6-39.
[6]胡志峰.高校团学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