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霞
摘要:循证护理是护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是护理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严谨的重要理论依据。高职护生作为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临床护理的一线工作者,是循证护理的实施者, 其循证护理能力与护理质量、护理学科发展等密切相关。而目前各层次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认知有所欠缺。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在校护生的循证护理思维和能力是促进循证护理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护生;循证护理;教学方法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 明确地、 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 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1]又称“ 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其核心思想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实证为依据,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结局。包括确立循证问题、文献检索、评价检索信息和护理实践四个基本步骤。护理人员在应用循证护理时必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准确进行文献检索、去伪存真及护理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在校护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护生后一阶段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也能缩短护生进入临床实习的摸索期。
目前,各层次护生对循证护理的认识不足,能力欠缺。要提高护生循证护理能力,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护生如何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培养护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护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 从而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本文结合笔者对湖北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2009—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教学体会就培养护生循证护理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循证护理”这一教学内容并未单独开课,而是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以章节形式出现。《护理学导论》在各高职院校均作为专业导入(基础)课于第一学期开课。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并非真正提出某种专科疾病,而是以生活中常见病、多发病为问题,以与医疗护理相关的各类新闻事件等为媒介,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相关依据、合理解释问题。该教学法重点在于鼓励学生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并非真正解决某个专业问题。在课堂实施中以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寻找”等思维和学习习惯,为循证护理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2案例教学法
作为刚接触本专业的护生,对各专科疾病知之甚少。教师在授课时应选择1~2个完整案例,2~3个精加工案例。1~2个完整案例在课堂讲授时以示范形式展示给学生,教师讲解,让学生熟悉循证护理步骤的真实应用。2~3个精加工案例是供学生参与用,案例加工应删繁就简,将临床案例中专业性强、理论精深的部分进行简化,案例信息把握“必须、够用”原则,以简洁明了的内容呈现。案例教学法是一个模拟实训的过程,学生充分利用个体的“发现、思考、寻找”等习惯来独立解决问题。
3讨论法
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4~5人一组,教师课前准备好讨论题材以供讨论。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和督促者,允许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查阅相关资源。最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所讨论的案例及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质疑提问,小组成员答疑。通过讨论法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去伪存真的能力。
4课堂内外一体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尽可能多地将医学信息的获取渠道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外结合现有的发达的网络技术自行查找资源。安排1~2次机房实训课,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能力并非课堂讲授学生即能学会的,要求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进行检索,并学会在各类文献信息中识别科学的依据。
5情境教学法
在课前准备多份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工作情境,通过多媒体生动展示,分小组由学生代表提前根据病案设计好相关场景,各小组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循证护理工作过程。情境教学法常常需与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一起。通过典型案例、真实情境、分小组讨论等方法相互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护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饶艳,黄丽华,等专科护生循证护理教育效果研究护理与康复,2013(05).
戴月关于不同层次护生循证护理知识的调查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