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李山林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慕课(MOOC)、微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当今社会步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它们正日益丰富并改变着目前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生课前通过视频学习知识、课堂上再完成知识内化与巩固”的“翻转课堂”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为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指引了新的方向,开拓了新的视野。因此,凸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显著的特色与优势,用以改造中国灌输式教学和精英式教育,的确是一种战略性选择。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或Invert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就是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任课教师精心为学生提供短小精炼视屏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内师生、生生之间再进行面对面平等对话与探讨的一种开放式新型的教学模式[1]。即变传统教学“课堂授课+课后练习”为“课前听课+课堂指导”。它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和班级集体教学的传统教学流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与权威者,而是以“教练”“知己”“学者”和“导演”等新的角色出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由原来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自主学习的主人。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翻转课堂2011年还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2]。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教学流程的重构,更重要的是知识观、学生观、课堂观、教学观的全新扭转。在实施的过程中,“翻转课堂”的教育教学面临着来自主客观等各方面阻滞因素的影响。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教学模式的贯彻与实施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及配合,更离不开教师教育理念的革新和自身角色意识的转换。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欠缺,阻滞了“翻转课堂”在我国实施进程的力度与成效。
首先,教师传统教育理念难以革新。“学而优则仕”这种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虽然现在已经淡化了很多,但中国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在为培养和选拔精英做准备,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误区。所以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秉持以教为主的教育理念,填鸭式灌输知识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等。受这种传统观念的桎梏,教师很难放宽心态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威严还是让学生远而敬之。
其次,教师多重新型角色转变的不适应。“视频—课堂—教师”式的“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更像导师、知己、教练,更多的是给学生思考和成长的空间。而我国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这种多重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习惯于做讲台的主人和课堂的主角。很大一部分教师在交谈中吐露了自己很难做到全新角色转变的心声,如“害怕自己没有亲身给学生授课,让学生自己课前自学,不能放心”“学生课前完全自主学习怎能保证学习质量”等。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力不够放心和自信,对自己多维度角色的转变还是持一种保守心态,并不能全然释怀。
“翻转课堂”的教学不仅为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且其实施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小、课堂主动参与程度也是制约“翻转课堂”在我国顺利施展的重要阻滞因素。
首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一方面,“翻转课堂”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之间面对面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学习视频,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任课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在课堂上集体讨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知道如何主动地去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另一方面,“翻转课堂”着重于教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学生不热衷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课堂上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变成学生之间随意交流的场景,使得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其次,学生课后学习自制力不强,课堂合作意识薄弱。一方面,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禁不住网上各种信息的诱惑,比如游戏等;如果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能会选择去干其它事情。另一方面,与国外学生相比,受传统文化、遗传、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生性格较为内敛,不知如何建立信任、大胆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因此,学生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3]。
“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重构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支持。但家庭经济条件、学校环境、地域差异等软件硬件设备条件分布不均衡,是阻滞“翻转课堂”在我国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首先,网络设施供用分配不均衡。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越发不平衡,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然而“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大量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分布的差异,网络信息可能会出现供应不到位、传输信息不顺畅等问题,教师制作视频的质量、学生课后观看视频的效果都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转课堂”在我国的顺利实施。
其次,地方学校网络信息硬件设施匮乏。“翻转课堂”的实施需大量网络信息硬件设备支持。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支持力度,但很多地方学校的信息学习条件建设环境仍不理想,特别是乡镇中小学。所以,网络信息硬件设施的完善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和过程。
有助于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翻转课堂”,虽然在美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且影响深远,但是要想真正融入中国的教育领域,全力促进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发展,刷新中国原有的教育景象,还需要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突围实施“翻转课堂”一系列的阻滞因素,才能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卓越成效。
众所周知,“翻转课堂”的精髓在于对教学模式的颠覆,但是它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4],全方位提升自身素养,形成以“教练”指导促进教学、以“导演”导课促进教学的“翻转课堂”景象。
首先,打造全新的教师角色。在教学手段和学习资源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的角色。一个高明的教师,必须学会“退居二线”,把舞台全权还给学生[5]。教师应该拥有全新的角色意识,自己不再是“霸占”课堂的领导者,而是以课堂配角、答疑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把活生生的课堂原原本本的转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和表现自我的主场。
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身为人师要以身作则,用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不仅要日益革新与学科相关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相关的教育信息技术。要能够适应数字化变革的趋势,运用教育信息软件制作出有味、有爱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地学习,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学生是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个体,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制定日常的学习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控制学习时间,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自主组织讨论和探讨学习方法,让智慧得以发挥,才能得以施展,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其次,“翻转课堂”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自主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通过教学视频和学习资料主动获得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在“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下应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在老师强力监督的情况下去学习,应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首先,“翻转课堂”中,无论是教师的课程视频制作、发布,还是学生的课程视频观看与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为此,应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加大对地方学校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均衡教育资源。
其次,拓展学习软件平台,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交流学习。调查数据显示,44.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实验中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课程资源(如各种教学设备、资料、校内外活动场所等)[6]。我国要打造属于中国特色的“翻转课堂”品牌,应该而且必须要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QQ 互动、在线答疑、邮件交流等网络平台,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更多的辅助服务和交流机会。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不断深入,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7]“翻转课堂”正是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完美的结合,打造出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来促进教与学的完美典范。但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想要通过“翻转课堂”来实现对传统课堂的真正翻转,必须要通过教育者、学生、完善的信息技术等共同产生合力才能真正实现。
[1]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3]付小倩,袁顶国.中国式“翻转课堂”的实践困境与突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45-48.
[4]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41-44.
[5]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变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49-67.
[6]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52-55.
[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20)[2014-12-26].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