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波(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我国在石油开采方面常用的生产方式是注水输油,但是由于开采量的不断增大,开采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今的开采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废水处理力度不大,对周边造成严重的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危害。新时期,应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作为石油开采的重要条件,应对石油开采技术进行优化,对其废水处理工艺进行升级与完善,提高废水处理质量,提倡循环利用,将脱油的废水进行二次利用,既能达到资源节约的效果,也能保护环境,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
(1)聚合物驱采技术产生的废水 聚合物驱采技术的应用,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原油,原油主要表现为具有细小粒径的乳化油状态,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1]。同时,在水中还含有诸多聚合物、活性剂等物质,有了这些物质的存在,会让水体变得更加稳定,稳定性增强,会弱化除油器的除油功能,除油效果不佳。通过对聚合物驱采技术的分析,其在操作过程中要在废水中保留聚合物或活性剂,在此情况下进行废水的处理工作变得更为艰难,对废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通过调查,聚合材料的类型相对较少,其在聚结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效率不高,会使得运用聚结工艺来进行除油的效果平平,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改善聚合物驱采技术,在除油效率上有所提升,应运用物理和物理化学的方法,活性剂成为除油工作的阻碍。在现行的废水处理工艺中,聚合物的聚结法是目前唯一符合该条件的方法,能够对物理法除油效果进行有效的辅助,但是活性剂却成为除油的绊脚石。
(2)蒸汽驱采稠油技术产生的废水 现阶段,众油田都纷纷投入到废水处理中,运用稠油来拓宽蒸汽驱采的范围和影响力,进而提高稠油废水量。稠油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油,温度很高,必须通过净化后才能注入到锅炉中,而要想满足锅炉对水质的要求,就必须提高稠油处理技术[2]。在稠油废水处理后的回用环节,要充分了解汽锅炉的各项标准,严格按照锅炉对水质指标的规范与要求进行限定,但当前的废水处理工艺效果并不明显,硬度、SiO2等污染物的治理和去除的效果平平。此外,在蒸汽驱采稠油处理技术中,去除稠油是关键目标,可以通过气浮浮选法来进行除油处理,而就当前混凝除油工艺来说还不够成熟,整个除油工艺还有所欠缺,不存在高效、快速处理的破乳剂,一般都存在时间长、速度慢、设备庞大、废水处理效率低等问题,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稠油处理效果。
(3)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产生的废水 随着油田事业的不断发展,油田的开采力度在不断加大,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的应用相对广泛。但是,由于所要求回注的水质标准相对严格,会对废水处理工作带来困难。众油田为更好的开采油田,保证地层不会受到堵塞,保持其良好的渗透性,应了解各项数据,低渗透油藏开采技术中规定回注水的滤膜系数要>4,规格为0.45μm的过滤器,对污染物的颗粒直径也有要求,要<0.45μm[3],若使用常规的精细过滤或者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能力进行处理,都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1)实现多种分离方法的融合 新时期,对石油开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应强化对废水的处理,综合各种废除处理方法,取长补短,提高废水处理效果指日可待。多种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的使用,各有利弊,若将多种方法进行融合,集合多种方法的长处,将其应用到除油工艺中去,能够将油与水分离开来,达到废水净化、资源回收的效果。通过多种分离方法的融合,能弥补互相的不足,能净化水体、净化环境,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对废水处理设备的研发 在废水处理中,设备作为废水处理的载体,其系统的功能性至关重要,设备的精密性、运作效率等都会影响废水的处理效果,将先进的废水处理设备与技术相结合,废水处理质量会更佳。设备的过滤性能、密封性、油体的识别能力与分离能力是科学家进行研发的关键,借助废水处理工艺、运用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设备能提升除油力度,净化水体。
(3)强化对高效混凝破乳剂的研究 现如今,混凝除油工艺还相对匮乏,整个除油工艺还有所欠缺,缺乏高效、快速处理的破乳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者因致力于研发高效混凝破乳剂,为除油工作的开展提供材料与技术支撑,是油田开采废水处理系统逐渐完善的必备武器。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面增长拉动了石油产业的全面发展,石油开采力度不断加大,废水污染现象愈发严峻,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石油开采技术的应用,因充分遵循“绿色”的主题,将环保与能源高效利用相结合,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力度,对废水处理技术进行研发与创新,打造更为安全、健康的石油开采环境,在提高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是人性化、合理性的充分体现。
[1]张懿嘉.石油开采过程中废水处理技术探究[J].科技资讯,2013,24:142.
[2]蒋建勋,赵勇.石油开采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分析[J].化工管理,2015,06:214.
[3]宋鹏.简述石油开采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