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宇
(黔东南州航务管理处)
在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桥梁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高速公路工程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要想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水平,就需要对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提高重视程度,并积极寻求有效的控制对策解决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各种质量问题。
对于高速公路桥梁裂缝的产生原因来说,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1)温度应力不适宜。混凝土浇筑的初期,水泥的水化热会聚集在内部无法散去,因此会导致内部温度相对较高,而拆模之后温度会迅速下降,从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膨胀应力,进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2)混凝土振捣不充分。混凝土振捣不充分会导致腹板内的混凝土密实度不够,从而产生蜂窝麻面以及孔洞的出现,这就加大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可能性。(3)有效预应力不足。预应力管道施工过程中,如果放线的精确度较差,势必会导致预应力管道局部微段发生弯折,引发该处径向预应力发生突变,削弱腹板的整体抗剪能力,导致腹板产生裂缝。
针对以上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在高速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控制对策减少裂缝的产生:(1)严格控制入模温度。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入模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做好分层浇筑,同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将温差控制到位,从而减少裂缝的出现;(2)保证振捣的充分性。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振捣过程中对腹板之内预应力管道分布相对密集区域做到不欠振、不漏振,保证浇筑的密实度;(3)确保预应力张拉效果。在张拉过程中,需要采用相关措施来降低预应力的损失,并进行超张拉处理,同时需要将控制应力的检测提上日程,使锁锚的实际张拉控制硬壳达到设计数值,确保有效预应力的建立。
钢筋锈蚀问题的成因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原因在于材料、环境、施工以及钢筋应力状态在内的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施工材料的原因主要包括水泥、钢筋、拌合用水和外加剂等;施工环境包括海水、尾气、酸雨等;施工原因主要指的是水灰比控制、水泥用量控制、外加剂选择和使用量以及混凝土质量等施工要素。
通常情况下,对高速公路桥梁钢筋锈蚀的控制需要采用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原因上来说,钢筋锈蚀的本质原因是外界水的侵入,并与混凝土内钢筋的表面发生接触,然后发生相对复杂的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因此需要避免外界水与混凝土内部的钢筋结构相接触,这就需要将外界水与侵蚀离子的侵入造成隔断,并及时对侵入桥面的水进行排除,同时需要增加内部保护层。具体来说,钢筋防锈的措施包括两种具体措施,一方面可以再钢筋的表面添加防腐涂层,从而将钢筋与腐蚀性环境进行分离;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电化学防护,也就是采用电化学中阴极保护的方式进行钢筋防腐,阴极保护通常包括外加电流阴极保护与电镀阴极防护。
碱蚀是一种因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高速公路桥梁通病,碱蚀问题初期发生的时候会以水迹的形式出现,随后会在逐渐发育的过程中形成碱迹,最后发展呈碱蚀。通常情况下,造成高速公路发生碱蚀的原因包括:(1)边梁挑檐位置未进行防止雨水倒流装置的设置,雨水倒流引起碱蚀;(2)桥梁设计中没有在桥而进行防水措施的设定,或者设定了防水措施,但全面性较低;(3)桥梁泄水孔周边混凝土碾压不密实,防水层处理不到位,或者是泄水管的选择与使用不合规;(4)桥梁伸缩缝若发生漏水情况也会引起碱蚀病害的发生。
首先,对于高速公路桥梁碱蚀问题的处理需要采用预防为主的对策,通常需要在施工表面涂抹防水涂料的方式,并保证防水涂料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并在认真做好施工表面防水准备的基础上,用刷子或者是喷枪在已经进行充分湿润的桥梁构件表面涂刷选用的防水涂料,并在此过程中确保防水涂料涂刷的均匀性。通常在涂刷24 h 以后,还需要进行二次涂刷。其次,对于高速公路桥梁碱蚀问题的处理与控制,还需要养护人员在养护过程中对这一质量通病进行及时的发现与排除。具体的方式为,在排除碱蚀病害的过程中,养护人员需要用干净清洁的刷子用力对病害产生的位置进行涂刷,并用水对其进行清洗,然后采用轻微喷沙或者高压水枪对该部位进行彻底的清洗,保证该部位没有其他的杂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稀释的弱酸对发生碱蚀病害的位置进行简单的化学处理,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腐蚀问题的再次发生。
对于高速公路桥梁工程来说,基于其在高速公路运营质量的重要性,高速公路建设、施工、管理等部门需要对其施工质量提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并对高速公路桥梁混凝土裂缝、钢筋锈蚀、碱蚀问题等常见质量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治理,并加强高速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进而可以提高高速公路桥梁的施工质量,从整体上保证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水平与施工质量。
[1]高海军.钢结构在高速公路桥梁中的应用及其施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92.
[2]任剑.高速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对策分析[J].广东科技,2014,(20):122,87.
[3]张国亮.浅析高速公路桥梁检测方法和评定[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