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燕(盐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院)
沿海港口地区路线方案策划探讨——以江苏盐城响水县为例
蔡海燕
(盐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院)
摘要:目前在港口发展和形成产业规模的过程中,除了作业区的自身建设以外,主要是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实现水陆交通的联动和快捷转换。通过结合江苏盐城响水县为例,来探讨该类型地区的交通发展,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路设计;路线规划;交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6. 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8-3383(2015)02-0029-01
收稿日期:2014-07-09
作者简介:蔡海燕(1982-),女,江苏靖江人,工程师,从事道桥设计工作。
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港口发展和形成产业规模的过程中,除了作业区的自身建设以外,主要是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实现水陆交通的联动和快捷转换。根据项目区域内公路现状调查和相关路网规划的要求,在响水县今后将形成以高速公路、204国道和326省道为主骨架的县域干线公路网,高速公路和204国道主要服务与出境交通,而326省道主要是服务沿海开发,解决高速公路与地方交通发生源之间的沟通问题。
2.1区域路网系统分析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沿海地区北部,是响水县城与陈家港镇连接的主要道路。本项目在S326改线段未建成之前,K1 +712~K22 +150段作为S326使用,它与G204、沿海高速相连接,是沿海开发经济区、响水化工园区及沿线灌河开发建设的唯一的交通要道,对江苏省开发沿海,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沿海开发战略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项目区域内拥有连盐高速、G204、S226、S326、老S307和海堤公路,是盐城市乃至苏北公路交通发达的区域。
本项目作为响水县港口响陈公路,直接为盐城沿海口岸服务,是港口通往内陆最便捷的通道之一,其与连盐高速、G204等相交叉。目前,该道路技术标准低,桥梁承重不足,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道路通行功能所要求的技术标准的需要。
2.2本项目可能利用的交通量分析
根据项目路空间分布特征和沿线城镇布局规划,本项目将来可能利用的交通量分析如下。响水县港口的直接经济腹地为整个响水县域,间接经济腹地为灌河流域的灌南、灌云、涟水、淮阴区、泗阳、沭阳和响水周边的滨海等地区。根据港口总体规划,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港口的主要响陈公路。响水县港口与响水城区之间以及响水县对外的城际交通量分析来看,虽然S326改线段建成后,其将成为响水城区、响水县港口连接G204和连盐高速最便捷的横向干线公路,但未来响水县港口与响水城区之间以及响水县对外的城际交通量仍会很大一部分使用项目路。
3.1交通量预测分析
从上述对本项目交通量分析可知,项目路的主要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响水县港口的疏港公路,二是港口与响水城区、响水县之间的城际通道。本次交通量预测从项目的功能角度考虑,分别预测项目承担的疏港交通量和城际交通量。
疏港公路交通量的产生机理和分布规律均与公路和城市道路有很大不同,预测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借鉴“四阶段法”的预测过程,本次交通量预测的工作思路为:港口主要货种集疏运量预测——公路集疏运量预测——公路交通发生(吸引)量预测——项目路疏港交通量预测。
由于缺乏响水县内部OD,故项目路上的城际交通量的预测无法采用OD预测法。考虑到该城际交通量的发生吸引源主要有三个: (1)依托陈家港镇开发的陈家港城; (2)港城南部的沿灌河工业带; (3)陈家港东南部的沿海工业区。因此预测的思路为:城际交通量发生吸引源的面积或人口预测——运用原单位法预测其发生吸引总量——公路交通发生(吸引)量预测——项目路承担的城际交通量。
3.2路线走向及控制点设置
(1)路线基本走向。本次方案设计路线布设时,依据本项目响陈公路特点,线路服务功能明确,因此路线的走廊带较为明确。主要控制因素包括陈家港、陈家港沿海经济区、响水经济开发区;主要控制点包括起点、双六线、海七线、原S326、大桥作业区(疏港公路)、终点(G204)等。
(2)主要控制点。S326响水东延工程按一级公路实施,2009年年初通车。该项目其余老S326西直河桥东桥头,向东约1.7 km处经直角拐弯折向北,止于黄海边海堤公路。S326改建工程起于S326东延段直角拐弯处,路线平行于灌河方向向西南行进,止于沿海高速公路连接线跨高速桥东侧引道。道路设计标准为一级公路,计划2010年年底通车。本项目起点位于S326东延段直角拐弯处,其与S326响水东延工程和S326改建工程交叉。
目前西直河桥桥东为S326东延段,为一级公路,同时西直河桥也于2008年进行过拓宽改建。目前西直河桥跨径为(10 +13 +10) m,桥梁全宽24.5 m,净宽23.5 m。桥西为二级公路,破坏严重。本次设计将西直河桥西桥头作为项目的实
施起点。双六线、海七线都为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6.5 m,路面宽5.5 m。双六线连接双港和六套,海七线连接海安集和七套。本项目与这两条线路十字交叉。
本项目与原S326 Y形交叉,与大桥作业区疏港公路十字交叉,与城镇道路环形交叉。原S326路基宽度15 m,路面宽度12 m。通过原S326,本项目可以直接接上沿海高速和在建S326改线段。大桥作业区疏港公路全长5.198 km,线路起于灌河大堆,一直向南延伸,与本项目交叉后,止于在建S326改线段。目前实施路基宽度24.5 m,路面宽度23.5 m。城镇道路:道路断面为12 m行车道+ (2×5) m侧分带+ (2×5) m非机动车道+ (2×3) m人行道。本项目与之环形交叉。
另外,本项目终点位于G204。G204在此处为市政断面,行车道24 m,机非分隔带(2×2) m,非机动车道(2×7) m。目前本项目与之的交叉正在实施过程中。
3.3路线方案
区内现有道路主要有响陈公路、正在改建的S326改线段。响陈公路由现在的S326 K0 +000~K22 +150段及县道301起点~响水县城段共同组成。响陈公路在2006年前就作为疏港公路使用,后K0 +000~K22 +150段被改做为S326。县道301,又名三双线,其起点位于S326 K22 +150处,经过响水县城,止于响水县三口镇。响陈公路曾经是港口与内陆之间的唯一通道,是响水县城与陈家港之间的主要通道。
S326改线段将于2010年年底建成通车,其将主要服务于沿海经济区,是港口通往内陆的横向快速干道。而原先的S326及县道301应继续恢复其原先的疏港公路功能,作为沿灌河带工业区以及陈家港化工园区的重要的集散道路来使用。响陈公路路线起于S326东延段直角拐弯处,线路向西行进利用S326东延段1.7 km后,跨西直河继续向西约3 km后,路线转向南以平行于灌河方向行进,交海七线、双六线、原S326后,线路跨沿海高速、响六线进入响水县城,终点位于与G204交叉处。本次设计实施起点位于西直河桥西桥头。路线全长30.389 km,其中实施改造路段长28.677 km。
3.4平面交叉设计
与线路相交的等级公路为海七线、双六线、原S326、响六线、疏港公路(大桥作业区)、城镇道路和G204。其中与响六线交叉为立体交叉,本线路上跨响六线。其他与主线相交的都为非等级公路。本路段改造后,交叉口平面按现状布置,纵向采用顺接方式处理。其中与G204交叉目前正在实施,本次设计维持现状。
通过结合江苏盐城响水县路线规划实例,根据项目路空间分布特征和沿线城镇布局规划,结合将来可能利用的交通量,加上线路服务功能明确,因此路线的走廊带较为明确,系统地分析该地区路线规划方案,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汝名.公路路线设计原则与注意要点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朱卫群,张平.沿海地区公路路线设计与质量控制的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3) : 115-117.
[3]付俊卿,王旭,宋应皋.经济与环保双重要求下的公路路线设计分析[J].交通科技,2013,(8) :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