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后护理

2015-03-19 12:34:19符白嫩李美霞洪仕芬
海南医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危象先天性肺动脉

符白嫩,李美霞,洪仕芬

(海口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 海口 570208)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后护理

符白嫩,李美霞,洪仕芬

(海口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海南 海口 570208)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8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施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合理的呼吸机模式辅助呼吸,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有效镇静,维持稳定的心功能,加强呼吸通道管理,有效应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维持满意的氧合,合理的液体管理等方法。结果经积极围手术期护理,81例患儿成功治愈出院,2例死亡,病死率为2.4%。结论围术期满意的医疗护理操作,有助于减少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促进患儿心功能的恢复,成为提高患儿治愈率的关键。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术后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由于长期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充血,肺顺应性下降,随之出现肺血管的病理改变和全肺阻力的增加,进一步导致肺功能下降[1]。此类患者术后并发症多,恢复较慢,病死率高。因此采取针对此类患者的个性化护理策略,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对于患儿恢复,减少术后病死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我院2009-2011年共为8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施行了手术治疗,现就其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患者,男性49例,女性34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4.3±1.4)岁。根据心脏彩超检查,诊断为中度肺动脉高压5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6例。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7例,室缺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12例,法洛四联症11例,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5例,法洛三联症5例,室缺合并房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ASD+PDA)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1例。

1.2 治疗与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常规抗感染和抗心衰治疗,增强主要脏器的功能,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83例患儿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相关畸形修补或者矫治术。体外循环时间39~108 min,平均(56±12.2)min,所有患儿术后均常规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辅助时间11~76 h。患儿术后有效应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防止气道堵塞,维持满意的氧合,并给予合理的液体管理。常规监测动脉血气指标、血液电解质红细胞比容、尿量、外周循环状况等进行全面记录观察。

1.3 护理措施

1.3.1 循环功能监护

1.3.1.1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患儿持续24 h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等。先心病患儿术后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处理不好极易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及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满意的灌注压,应用微量泵精确控制输液量,持续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后尿量应不少于0.5~1 ml/(kg·h),一旦尿量减少需警惕心功能的恶化。注意观察患儿四肢皮肤温度及末梢循环。如患儿发生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尿量减少、精神差,应及时通知医生,警惕低心排。本组1例患儿于术后5 h出现低心排,经积极抢救无效而死亡。术后如出现肺动脉压力上升,而体循环压力下降合并SpO2下降则需要警惕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此类患儿术后早期可给予适当胶体的补充,减少术后水肿的发生,改善心功能状态。

1.3.1.2 心包纵膈引流的管理 术后给予妥善固定好引流管,定时挤压引流管,密切观察引流量,定时拍摄胸片,以了解胸腔及纵膈内的渗出液潴留情况。一般压力控制在0.02 kPa为宜。如出现压力过低,谨防出现心包填塞。如压力过高,引流液过多,管壁发热,持续3 h以上,则有可能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1.3.1.3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 CVP是反映血容量的可靠指标,作为临床补液的参考,术后要求每小时监测一次,一般补液原则:手术当天,补液量为2 ml/(kg·h),术后第一天,补液量为4 ml/(kg·h),可根据病情随时调整。

1.3.1.4 维持电解质平衡 先心病患儿术后早期容易发生低钾、低钠、低氯以及代谢谢碱中毒,造成呼吸肌无力,通气功能减低[2]。术后监测电解质,根据血钾结果调整,使血钾浓度维持在4.0~4.5 mEq/L水平。

1.3.1.5 肺动脉高压危象的观察及处理 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满意的氧饱和度是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措施。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可以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的时间,应用高频率、低潮气量,以维持满意的氧供,保证术后早期肺动脉压力的平稳下降,减少肺动脉危象的发生[3]。术后交替应用吗啡、万可松或咪达唑仑微泵摄入,使患儿充分镇静,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定期拍背轻柔快速吸痰。维持PaCO2在25~35 mmHg (1 mmHg=0.133 kPa),PaO2在80 mmHg以上。根据需要复查血气,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及时纠正酸中毒,使pH值在7.45左右,以防止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对于氧分压偏低的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PEEP,以4~9 cmH2O(1 cmH2O=0.098 kPa)为宜,但需要注意过大的PEEP可能影响患儿的右心功能。

1.3.2 呼吸系统管理

1.3.2.1 呼吸机管理 术后患儿进入重症监护室(CICU),使用定容呼吸机模式辅助呼吸,保持患儿呼吸道湿化,通过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PaCO2在30~35 mmHg PaO2在90~120 mmHg,或给予一定电解质,保持体内pH在7.45~7.55,可防止肺血管痉挛和支气管痉挛,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

1.3.2.2 呼吸道的管理 由于该类患儿气管插管带管时间长,固定最好用丝绸胶布固定,因丝绸胶布不易被浸湿,而且不易滑脱,临床效果比一般胶布好。定时观察气管插管的深度,防止气管插管滑脱或插入过深,尤其是患儿清醒后易烦躁而导致气管插管移位。主动采取加强体位引流,定时翻身、吸痰,增强气道加温加湿等措施,积极预防肺不张的发生[4]。本组患者有4例患者发生肺不张(4.8%)。使用戊二醛与95%乙醇做好呼吸机的消毒,预防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会导致低氧血症发生,延缓患者恢复进程。在护理患者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本组患者有1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极为重要[5]: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湿化器与牙垫,加强口腔护理;吸痰时严防缺氧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操作前给予纯氧l~2 min,给予充足的氧储备,给予适当镇静,减少吸痰导致的应激反应,避免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吸引,长时间吸痰,以减少气道黏膜损伤;定时雾化,降低痰液黏稠度,吸痰后及时气道内给予解痉剂,缓解气道痉挛。

1.3.2.3 镇静护理 对于先心病患者需保持绝对镇静状态,以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同时吸痰及各种治疗前,应避免躁动所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适当追加镇静剂[6],各项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本组患者术后采用芬太尼、咪唑安定以及维库溴铵混合静脉持续泵入,镇静效果良好。同时严密观察血压、呼吸、瞳孔的变化,防止镇静剂蓄积。拔管后禁用肌松剂,以防呼吸抑制,如果患者烦躁,也可适当给予小剂量安定类镇静剂,或者适当水合氯醛也可起到满意效果。

1.3.2.4 拔管后护理 将患儿床头抬起30°~40°,行半卧位,可以有效预防VAP的发生,每天给予2~4次雾化吸入,湿润呼吸道,协助患儿翻身,拍打及振动背部,促进患儿痰液排除。定时听诊双肺,了解患儿肺部情况,预防喉头水肿及低血压症的发生。充分保证患儿的睡眠,减少心脏负担,加快机体恢复能力。

1.3.2.5 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和护理 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可以减轻肺动脉的压力。本组患者术后常规应用米力农、小剂量多巴胺以及多巴酚丁胺等强心治疗,避免使用增加肺动脉压力的药物。术后常规使用伊洛前列素溶液以雾化治疗,可以减少此类药物对循环功能的干扰,又可以保证满意的药效[7],必要时辅助应用前列腺素E等药物治疗,输入过程密切观察用药效果,注意心率、血压和肺动脉压的变化。

1.3.3 基础护理 ①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机械通气患儿消耗较多,常规留置胃管鼻饲,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适量静脉营养,并注意微量元素、维生素的补充,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②对长期卧床者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预防肺部以及皮肤并发症的发生。③给予胃肠保护药物以及胃肠活菌,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④开展心理护理,主动与患儿多做皮肤按摩,以哄逗、抚摸、鼓励等方式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以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4 出院指导 先心病患儿出院后,告知其家长,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时服药,不可随意加减药量,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及时回院复查。平时保证营养摄入,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少去公众场所,防止呼吸道感染,半年内避免激烈运动等。

2 结果

83例患儿中,81例成功治愈出院,死亡2例,病死率为2.4%。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手术后合并各种并发症21例,其中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4例,低血氧症5例,右侧胸腔积液3例。

3 小结

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右心室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心脏储备和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应激性强,再加上体外循环本身可以造成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血管阻力进一步提升,容易诱发肺动脉高压危象和顽固性心功能不全[8]。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严谨的治疗和尽心的护理,是预防各种并发症,减少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的关键。针对此类患儿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是保证其恢复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的经验包括: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应用合理的呼吸机模式辅助呼吸,做好呼吸道管理,给予有效的镇静方法,应用血管扩张剂,维持稳定的心功能,维持满意的氧和,有效应用降低肺动脉压力的药物,防止气道堵塞。同时做好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以及出院指导,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1]丁文祥,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26.

[2]吴 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护理[J].吉林医学,2006, 27(6):639-640.

[3]张丽芬.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2,27(2):2538-2539.

[4]王惠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98.

[5]黄蝶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06,21(3):76-78.

[6]杨盛春,李维光,刘 威,等.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胸心外科杂志,2003,19(5):304-305.

[7]侯 嘉,顾 虹,张 辉,等.伊洛前列素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术后的应用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4): 385-388.

[8]Lopes AA,Meada NY,Goncalves RC,et al.Endothlial cell dysfunction cone lates dife lentially with survival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Heart J,2000,139(4):618-623.

R473.5

B

1003—6350(2015)02—0308—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2.0113

2014-06-18)

符白嫩。E-mail:836842766@qq.com

猜你喜欢
危象先天性肺动脉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肺动脉肉瘤:不仅罕见而且极易误诊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防治研究进展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探查体会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症的CTA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