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虹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学生间竞争的功能
易 虹
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学生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争取有限教育资源的所有权。学生间竞争能激发活力、保证效率,但却存在不能全面照顾所有学生发展的风险。因此,必须看到学生间竞争一方面具有激励、反馈、评价等正向功能,另一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负向功能,如竞争的互斥性和人的异化、竞争的片面性和教育不公、竞争的封闭性和整体低效与竞争的功利性和漠视过程。
学生间竞争;功能
竞争的实质是获取稀缺性的资源。学校中学生间的竞争是为了获取稀缺性的教育资源,比如奖励、靠前的排名、教师的表扬等,这些是学生渴望但又并非人人都能拥有的稀缺性教育资源。竞争在激发活力、保证效率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正向功能。但在另一方面,竞争存在不能全面照顾学生发展的负向功能。因此,我们必须从效率和学生发展两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中把握学生之间的竞争。
1.激励。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只有当你被追逐的时候你才最迅速。毫无疑问,学生间竞争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其激励作用。在学生间的竞争中,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的联合能够激励学生保持高水平努力以实现目标。而竞争胜利带来的稀缺物对自己的满足又会强化竞争的激励作用。竞争让学生保持高水平的表现,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教学。
具体来说,竞争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竞争的激发作用,竞争的优胜劣汰是一种激发学习的外部动力;二是竞争具有定向作用,竞争可能产生的结果为学生提供努力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三是竞争具有保持作用,竞争过程中你争我赶的状态和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随时提醒学生保持努力。
2.反馈。
学生间竞争的反馈功能体现在竞争过程及结果能为教育中的多方参与者提供反馈信息。学生得到个人信息的反馈,教师得到“教”和“学”的反馈,家长获得孩子在校表现的反馈,社会得到关于整体教育水平的反馈。通过竞争,教育各方都能快速有效获得其着力搜寻的信息,使得教育信息的流通高速有效。
竞争对学生个人的反馈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生在竞争过程中为了不落后他人而进行信息收集,获得其他同学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改进学习策略。其次,竞争的结果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和程度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同时,竞争有助于学生澄清其自我价值。因为竞争创造的成功体验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可能因此建立起与竞争内容有关的自信,进而提高对学习和学校生活的自信。但是失败的学生可能从挫折中得到激励,也可能从此怀疑自己的能力,在相关竞争中自暴自弃。因此,信息的反馈必须有教师的引导,这样才能避免成功学生的盲目自大和失败学生的消极归因。
3.评价。
竞争具有评价作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最终的竞争结果都为评价学生提供信息,这种评价又直接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
依据竞争情况进行评价并据此将稀缺性教育资源分配给学生是一种相对高效、公平的方式。因为竞争结果可以直接作为一种评价,并即时产生与之匹配的资源配置方案。同时这种方式直接取决于竞争情况特别是竞争的客观结果,从而有效剔除主观因素对评价和资源分配的干扰。对学生而言,“无论学生在竞争中获胜还是落败,教育竞争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奇特而显著的‘证明’作用,证明他们应得的。”[1]这种证明让学生对自己获得的评价和教育资源的类型及数量心服口服。
依据竞争情况进行评价和资源分配,即符合参与竞争的学生的心理预期,又为社会、学校、教师提供了一种简捷、高效的教育资源分配方法。
1.竞争的互斥性和人的异化。
竞争必然导致成功和失败,而成功和失败是相互排斥的,于是竞争也天然具有互斥性。这种互斥性本身是中性的,这也是竞争实现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互斥性,由于竞争的胜利为少数人占有,竞争可能出现异化。
罗素说:“人们常说的生存竞争,实际上是追求成功的竞争。他们在竞争中感到可怕的,不是第二天早晨起来是否吃到早餐,而是他们将不能战胜自己的对手。”[2]学生间竞争的异化是指学生的竞争不是为了获得稀缺性教育资源,不是为了自我发展,不是为了获得自我认同,而仅是为了获得竞争胜利带来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因此他们不仅投入竞争、依赖竞争甚至制造无谓的竞争。
除此之外,“这种带有扩张性、侵略性、宰制性特征的主体性的张扬,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你争我夺和相互敌视,而且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对峙。”[3]人的异化也由此产生。竞争失败的学生可能会陷入对失败的焦虑和恐惧中,产生自卑心理,以为自己永远只能落于人后。同时,“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而遥遥领先,而他的不幸不见得少于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者。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会变得只对自我感兴趣。他的目标将不是奉献和给予,而只是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
2.竞争的封闭性和整体低效。
一方面竞争可能会促使学生为了获胜而加强联合,但是这种联合时刻受到竞争互斥性的冲击。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学生之间因竞争而相互疏离。为了扩大胜率,学生会倾向于独占资源和信息,各自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活动。这种自我中心实际上是画地为牢,学生将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只关注自己,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经验共享更无从谈起。学生之间不是一个集体中的伙伴关系,而是互为潜在利益威胁者。除此之外,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扭曲的好胜心还会引发破坏现象:学生不着力提高自己的绝对竞争力,而是通过破坏行为降低其他学生胜率来增加自己的相对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学生故意破坏竞争秩序,比如传播虚假消息,制造干扰影响其他学生学习。
杜威说“效率的主要成分(这是效率的唯一保证):明智的同情心或善意”。竞争的封闭性使得学生之间的“同情心”和“善意”变得脆弱,当学生之间因为竞争而针锋相对,整体的教学效率不会因为竞争的激励功能提高,反而会降低。
3.竞争的功利性和漠视过程。
通过考试取得领先的成绩,取得优势排名,进入重点大学,获得体面的职业,是许多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最大愿望。学生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结果的竞争,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的焦点都在竞争的结果上,对竞争过程却不甚关心,即使关注竞争过程,也仅仅局限于直接影响竞争的结果因素。例如,在考试竞争中,过程中的关心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强度,作业的正确率,而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使用什么哪些方法和工具,是否发挥了创造性却没有兴趣。这种功利性竞争否定了过程的价值,使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于结果,学校变成一个冷漠、紧张的竞技场。教师关心的不再是学生,而是胜者,学生之间不再相互关心,因为他们的“利益”相互冲突,师生间关系紧张以及学生之间人际交往障碍也由此产生。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直言现在的学校里缺少关心。过度强调结果的竞争可能是罪魁祸首之一。
我们应该全面看待竞争的功能,不能放任竞争文化在校园中自由渗透,必须对学生间竞争加以控制和引导。学生间竞争应该形成一种积极的力量,既能激发活力保证效率,又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西蒙·马金森.教育市场论[M].金楠、高莹,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7.
[2]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M].曹荣湘,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9.
[3]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