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义梅重庆进盛实验中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言语体验”语感实践路径
娄义梅
重庆进盛实验中学
当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多重对话,其实就是有文本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师生在文本解读的对话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特有的语言的河流,在这条延宕着各种风格的河流中,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打上了其特有的地域风貌似的烙印。本文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言语体验”语感实践路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言语体验;语感
注重通过读书方法的选择,主动进行符合言语作品特点和自身的言语体验,重点在于学生主动介入文本,并有自己言语感知基础。从学生读的能力基本要求不难看出,以读进行言语作品的语音感知,在言语音的呈现氛围中融入主体初步体验言语语音美和原生态的言语情感和意义倾向完成本阶段言语能力习得的同时也为言语体验深层意味提供基本的感觉铺垫。对言语作品读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诵读等,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和特点也都突出某一方面的教学作用,它们的本质特点在于都是把平面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立体的有声语言,并在艺术的音律表达中感受言语形式美感。
引导学生通过读生成带有一定主体创生的言语音表达,充分生成学生自我的原初体验,带着一定的阅读提示,反复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言语音所能够唤起的生命情意反应的全面体验,潜移默化入言语作品所欲展现的语音审美境界,感受语音所营造的言语作品解读氛围。因而言语体验阅读教学初始阶段应该有效运用符合言语作品特点的阅读方法,通过读让学生体验言语作品语音的艺术表达,全面感知语音所带来的主体心理情意反应,在适宜的氛围笼罩中进入言语作品的体验状态为更深入的层次品味体验做好情意生成基础。
要深入地理解言语作品,只融入言语音所营造的境感中粗略体验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有计划的教学引导中反复品味言语音感,细细体味言语音律的美感及其所带来的情意反应。言语声律的妙处和在阅读教学中所能产生的教学意义非得在对言语的细味慢品中体验不可。那么怎样在细味言语音的氛围中体验自我生命主体产生的相应情意反应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就是阅读方法的合理运用,其二是言语音本身的表达方式,对于如何做着重于适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去体验的对象又因其基本特点体现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方法有多种,我们根据学生对言语作品理解的程度由浅到深地排一个序即为:略读、朗读、精读、诵读、默读。大致可以理解为学生面对一篇言语作品首先应该通过朗读规范字音,掌握正确的言语音表达,融入原生态的自我体验,有意识地感受言语音在学生主体世界所能产生的情意反应,注重学生在以往的认知和感知经验基础上对言语作品体验的自然生成,这是学生进入言语体验状态的初始环节。在朗读充分体验言语音的基础上就进入言语精读细品阶段,这时虽然也是以读为主,但具体特点表现为情意反应由外在表达转向内在体味,要具体到言语作品中每一个不同语音表达段落,细看当前的语音处理会有怎样的情境氛围烘托,会有怎样的情感反应和意理表达,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以及不同语音特点转换之间的情意变化,思虑过程,烘托出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在精读过程中,有必要将重点的情意突出的段落拿出来特别品味,体验其精妙的语音表达效果,这也就运用了略读的方法。对于优秀的言语作品或者一般言语作品的优秀段落,对其言语音的体验最高阶段是诵读。做到目现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情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重在学生主体与言语表达客体在诵读中自然融合,学生内化言语音律所具有的情意唤醒功能,丰富自我的情意经验,感同身受作者情怀的同时融入自我的心理反应与之唱和互感,在言语体验中使生命变率厚重而有感召力。
言语作品声律的自身特点影响着其能够引起的读者主体反应体现为特定的
音律和节奏组合具有不同的情意唤醒作用。音律也就是语言文字语音组合,要求在言语作品的表达中音韵协调,古代文学非常讲究音律的艺术表达效果。不同的声调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调质美感效果和不同的情感反应,让我们通过对言语音律的体验就能领略言语形式美感并进入与言语贴切的情感世界。除言语声律本身的韵律之外就是言语流动的方式,即节奏,它是由声音长短、高低、轻重、急徐配合而成的一种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言语节奏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不同的审美情趣,起到言语表达情感的强化作用,有利于通过适当的阅读处理将语音流动的内在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通过对言语音节奏的体验自然进入言语情意、氛围的笼罩之中,所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也是在节奏的舒缓急徐错落有致的音律处理中表达并给人以真切体验的。
就阅读理解言语作品来说,我们是通过诵其声、观其形、通其意、晓其理、感其情来体味言语本意的,在初次面对言语作品到阅读教学最终完成经过一系列地精细化分析鉴赏过程,而因声求气将对言语作品的深层解析,内化为主体的整体感受,强调通过在诵读中反复玩味,体会言语作品文脉、气韵,与言语作品内蕴和作者主体融合达到气通神合的境界,就内化了言语的真正内涵。进行言语作品基本理解的同时也进行言语音律艺术表达的审美体验,也在言语音的氛围营造中初步进入言语体验状态为深入层次的阅读提供背景支撑和心理预设。
[1]黄孟轲.文本细读:切入语言的心灵世界[J].中学语文教学,2006(7).
[2]任雪峰.浅谈语文学习中的言语体验[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