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及体会

2015-03-18 19:25:42王金玉宋焱峰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解剖学阑尾器官

王金玉,宋焱峰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及体会

王金玉,宋焱峰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启蒙学科之一。在教学中应多管齐下,应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协调互补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提问,抓好教学实验环节,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

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启蒙学科之一。医学中大量的名词、术语均来源于解剖学,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1]。解剖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如何增强解剖学教学效果成了广大解剖学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方向。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归纳以下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1 优化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协调互补的教学模式

解剖学课程特点是概念多,尤其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描述十分抽象,传统教学仅通过教师语言描述、板书及静止的挂图和模型来呈现,无法动态呈现形态构造等,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是无法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习显得枯燥、乏味。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2],将解剖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各种单调的挂图、模型和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被逐渐应用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在现代解剖学教学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3]。如心脏的解剖结构及泵血过程以三维动画和录像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不足。多媒体课件包含的信息量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过分或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大量多媒体图片或画面不断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则忙于对图片或画面进行解释,多媒体教学成了多媒体播放过程。多媒体占居教学主导地位,教师不能发挥其教学的主导作用,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被迫接受大量知识,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缺乏独立思维的空间。同时,由于信息量过大,可能造成授课内容过分冗长、杂乱无章、没有系统性,反映不出教师授课的清晰思路,使得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节奏无法合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不透彻。这样的多媒体课程结束后,学生脑海里浮现的是多媒体图片或画面,而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印象不够深刻,更谈不上对知识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优化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应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协调互补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有效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采用的教学模式侧重点不同。(1)对于位置独立、形态直观、功能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器官,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例如人体解剖学中肌肉这一章节,以胸锁乳突肌为例,教师先介绍该肌肉的起止点,并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该肌肉的位置;然后教师以自身为实体标本,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让学生观察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和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以完成颈部何种运动;最后让学生之间互为标本观察该肌肉的位置及其运动功能。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肌肉的位置及其功能的理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学习内容。(2)对于功能联系紧密的组织或器官,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例如人体解剖学体循环中的动脉这一章节,教师首先以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整个体循环的动脉及血液流动方向,让学生对体循环的动脉有一个深刻、完整的立体印象,然后再分段介绍,并对相关临床应用部分辅以传统教学以加深印象。例如,肘窝的肱动脉处是临床上测量血压的部位,讲到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件的图片上认真观察肱动脉和肱二头肌腱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肘前区触摸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触摸肱动脉的搏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3)对于一些重点和疑难问题的讲解,可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讲解,然后运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最后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学生既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同时多媒体的演示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如对神经传导路的讲解,先应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神经传导路的概念;然后应用多媒体将传导路中各个路径的动画及路径不同部位受损后的临床表现一一展示,教师边讲解边启发,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帮助学生掌握要点。同时,辅以传统教学法,利用模型辅助讲解,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最后,通过传统的板书对各个传导路的路径及其在不同部位受损后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

2 注重课堂提问

提问式教学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课堂提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问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问题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驱动学生积极探究未知的原动力。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乐于探索,在获得知识后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包含的大量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例如,在人体解剖学的第一课,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常识性的问题:“谁知道我们体内有哪些器官?”当学生回答胃、肝、肺、气管、心脏等器官后,我们进一步提出问题:“谁知道这些器官的功能是什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行总结,提出组成人体的器官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9个系统。紧接着提出问题:“谁见过真正的人体的胃、肝、肺等器官?”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没有”。最后问学生想不想看人体器官究竟长什么样,在人体的哪个位置?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介绍人体解剖学的概念及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学好解剖学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 问题紧密联系临床,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学习解剖学知识的目的是为将来掌握临床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紧密联系临床,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之一,在学习阑尾的相关内容时,我们首先提出问题:“阑尾的常见位置有哪些(这部分内容在人体解剖学中已经学习过,检验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学生回答盆位、回肠前位、盲肠后位等位置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患者出现伸髋时疼痛,分析该患者阑尾的位置。”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髋关节运动的相关肌群并确定每块肌肉的作用和位置;其次结合阑尾常见位置,提出盆位或盲肠后位阑尾时,炎症刺激腰大肌或髂肌引起伸髋疼痛。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患者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请问手术的切口、层次及术中寻找阑尾的标志是什么?”阑尾的切口为麦式切口,确定麦式切口位置的基础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即McBurney点,检验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分析手术层次,一要分析通过麦式切口腹壁肌层的结构,二要分析阑尾与腹膜的关系,以便确定是否需要打开腹膜腔。最终进入腹腔如何准确找到阑尾?其实该问题分析的仍然是阑尾的位置,虽然阑尾位置多变,但其根部固定,是3条结肠带的汇合点。这样,可使学生紧密围绕着急性阑尾炎相关临床内容分析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将来临床诊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其他如甲状腺、胃、胆囊等脏器的学习也可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将来在临床的实践工作。

2.3 问题注重比较与总结,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知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深化,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人体是由多个器官构成的有机整体,器官与器官之间既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比较与总结,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内脏篇时,所有实质性器官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分布于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及该器官的导管出入器官之处,常有一凹陷,称此处为该器官的“门”,如肝门、肺门、肾门等。所有出入“门”的结构被周围结缔组织包绕都会构成一个新的结构,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周围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其他如肾蒂、肺根。再如,在解剖学中和“三角”有关的概念:危险三角、动脉导管三角、膀胱三角、腹股沟三角、肘后三角等;和“床”有关的概念:胃床、肾床及腮腺床;人体之最:最长的骨(股骨)、最粗大的神经(坐骨神经)、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等。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其科学素养,为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3 抓好实验教学环节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系统解剖学还是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课时都占到了50%,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在解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解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理论和图片知识以真实的、立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在实验中印证理论,为将来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抓好实验教学环节,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认真观察标本

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及毗邻结构均可以用肉眼观察,而清楚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及毗邻结构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抓好实验教学环节的关键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真观察标本。每次实验课前由教师布置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在标本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及时反馈,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心包横窦是指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在理论学习中,往往有很多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和定位,但是在实际观察标本时,尤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则很容易定位和理解。再如,部分人体器官和结构往往存在多种位置,以阑尾为例,有盆位、回肠前位、盲肠后位等位置。因此,在实验课时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标本,确定所观察标本的阑尾位置究竟属于哪种情况。对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尤其要注意观察,例如,一般情况下胆囊动脉常自胆囊三角(Calot三角)内起自肝右动脉,但胆囊动脉常有变异,可起自肝固有动脉或其左支、胃十二指肠动脉或具有双胆囊动脉等。变异的胆囊动脉常行经肝总管或胆总管的前方,在胆囊或胆总管手术时应予以注意。因此,在实验观察时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标本,看是否存在变异的情况。总之,认真观察标本是解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进一步加强、巩固知识,课后认真完成绘图作业

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对人体解剖学课程而言,绘图是省时、省力且效果极佳的不二选择。在绘图过程中,要真正地将人体某器官结构完整地描绘出来,必须注意其结构特点、名称和相互关系等,这样既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例如,通过绘制甲状腺的血管和神经的关系图,可以清晰理解和掌握为什么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要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而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要远离甲状腺下端进行。同时,绘图本身与枯燥的理论学习相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绘出一幅好图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增强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多管齐下,应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协调互补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提问,抓好教学实验环节,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程亚涛.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1):14-15.

[3]陆一鸣,王凯慧,颜宏利,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4):491.

G420

A

1671-1246(2015)10-0062-03

猜你喜欢
解剖学阑尾器官
这些器官,竟然是你身上的进化残留
器官也有保护罩
老年急性阑尾炎行开放阑尾切除术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疗效对比
类器官
流行色(2021年8期)2021-11-09 11:58:44
腹腔镜高位阑尾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戳孔对比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阑尾先切法与传统阑尾切除法比较
淮海医药(2015年1期)2016-01-12 04:32:53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35例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46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