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的舆论监督和网络暴力

2015-03-18 04:57:39朱紫缘
新媒体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议程

朱紫缘

重庆大学,重庆 400000

“微博”源自美国的Twitter,被形象的比喻为“一句话博客”。国内现在用户最多的门户网站是新浪微博,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新浪微博中每个注册用户都可以“关注”和“被关注”,或者你成为其他小圈子的一员,可以说微博的应用体验是名副其实的自媒体,通过这种关注与被关注从而形成一个自己的小圈子。所谓自媒体,是以网络上的微博、博客、播客、维客、论坛、即时通信等新媒体为载体的个人媒体的总称[1]。

1 微博的理论概述

微博的特点如下。

1)微博的传播过程是非平衡的:微博的碎片化传播主体都是众多网友。微博上很多高关注度的传播事件,都是由活跃的网友们推动产生的。从郭美美炫富导致红十字会备受争议,到小悦悦事件全民大讨论,以及雷政富事件、王功权事件、罗永浩事件等等,都有着海量的网友参与。在网络上,尤其是微博这个平台里,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人人又都进一步触发他人的评论,正是公众一步一步推动着事件的演化。这个传播的过程就好像一条大河,不断有分支流走又不断有支流汇入,是“新陈代谢”着的,运动着的,非平衡的。

2)微博传播是不稳定的:网友对热门微博事件的传播关注焦点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改变了。比如去年著名武打明星赵文卓和甄子丹由于合作出现不愉快,发生争执,结果在微博上展开骂战,舒淇在微博上力挺甄子丹,结果招来网友的炮轰,以至于她早期的不雅照被网友曝光。后来舒淇删除了所有微博,取消了所有关注。再之后多位名人又力挺舒淇,如姚晨、冯小刚、高晓松等等。尤其是高晓松的微博被网友纷纷转发和评论。当天,高晓松所发的这条微博被转发的评论数就高达3万多条。后来高晓松的这条微博由于用词用语独特,字里行间透露着光鲜背后的辛酸,使众多网友纷纷效仿,被称为“高晓松体”,出现了教师版、企划版、建筑版等等。就这样公众对于一起微博骂战的关注焦点不知不觉的就被转移了,这就是微博传播的不稳定性。

由此可见,碎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微博时代,碎片化传播方式满足的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体系。当我们在微博上看到千万条消息的时候,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博去转发和评论,当然往往很多时候我们是无从考证的,只是随手就转发了微博。简而言之,就是彰显每个人的个人特性,任何观念都以是否满足了“我”的需求以及喜欢为衡量标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更容易出现偏向性,理性、公平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舆论监督理论概述

2.1 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正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网络更是已经成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媒体。2003年有研究学者明确使用并提出“网络舆论”的概念,如果按照传播形式进行区分,确实就存在一种新型舆论类型——网络舆论。网络言论自由度更高、传播速度更广、影响力更大,这使得互联网成为了民主舆论监督的新途径。从早期的网站新闻到论坛、博客,再到近几年迅速兴起的微博等新兴的发表网络言论的方式都在无形中拓宽着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

在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监督”并没有系统和完善的文献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对此现象描述性的表述,故其准确的概念界定还处于探索状态。

2.2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当前网络监督存在着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暴力等严重问题。

1)网络舆论监督的时效性强:从著名的“孙志刚事件”、“华南虎事件”、“药家鑫事件”、“李刚事件”、“小悦悦事件”甚至近期发生的“文章婚变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始终是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的,尤其是最近的文章婚变事件本来南方都市报最抢先拿到“爆料资料”,可是却不得不等到发刊的周一,这期间网络媒体就已经把婚变事件在互联网上炒的沸沸扬扬,这种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所以,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不管是坏事还是好事,网络媒体往往在第一时间成为信息的输入口,无需任何审稿、把关,事件立将呈现于网络,然后通过网友的不断跟帖,掀起舆论热潮,进而得到全社会的共同监督。

2)网络舆论监督存在偶然性。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如果有一件不被大众所关注的事儿或者被媒体报道了之后没有引起全民关注,不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那这种事等同于不存在。也就是说网络舆论监督能否实现监督功能只能依靠事件本身能不能引发较大范围的关注,能否产生足够的舆论压力[4]。如果将所有通过网络发布的监督信息,和引起巨大反响并最终得到解决的网络监督事件数量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网络舆论监督的效率并不高,力量非常有限。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监督还依赖于发布人的选择,或许发布人一念之间放弃了发布这条消息,这个事件就不会被关注,又或者发布平台也会影响舆论的监督,如果发布的事件是在QQ空间而不是新浪微博,那么事件的传播度肯定就不那么广泛。所以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甚至还跟一点运气有关,这无疑充满了偶然性。

3 舆论监督和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

3.1 网络舆论监督过度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郭美美事件

2011年,一位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炫富,炫耀自己住豪宅开豪车背奢侈名包等等。郭美美是名加V用户,她的实名认证的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当时郭美美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包括我自己都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不满,盲目的觉得这是一种腐败行为,大量的转发并且评论,相信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其实仔细想来当我们转发这样的微博的时候也是在传递信息,并且这样的信息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得到我们自己的求证,但是作为传播者,我们把它再一次传播出去了。

经过微博炫富,可以说郭美美是激起了广大网民对腐败的憎恨。中国红十字会也被拉下水,陷入了信用危机。郭美美也是在网络上一夜蹿红,成了11年网络上最热门的消息。可以说如果不是郭美美的认证头衔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她的炫富行为也不会带来这么大的社会反响。表面上看起来网友们炮轰的是郭美美,但是其实真正质疑的却是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备受争议,捐款数额也大幅度下降。因为这次事件中国百姓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崩溃。

可是实际上中国红十字会与郭美美之间并没有联系。郭美美所在的公司其实是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简称商红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完全是两回事。但是正是由于郭美美事件中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过度才给中国红十字会带来信任危机,给社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3.2 网络暴力侵犯公民基本权利:闫德利事件

2009年,网络上一名名叫闫德利的女子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该事件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在事件最开始,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把这个事件认定为一个“道德故事”,并通过博客、论坛、贴吧等各种渠道进行传播,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很多传统媒体也争相报道,以“电话采访”等方式进行跟踪报道,最后经过警方的调查,这起事件竟然是一起报复性的人为恶作剧!但是通过网络的传播,当事人却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当事人的姓名、电话,包括她亲友的电话、照片、工作信息、住址等所有详细信息都被公布在网络上,这侵犯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等多项公民基本权利。

4 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

4.1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是大众新闻传播媒介进行社会控制的方法之一,是指大众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社会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2]。设置社会议程是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功能,社会议程对于新闻舆论导向非常重要。

可是网络的复杂传播系统就使得议程设置不再那么简单。在这个开放性网络的微博时代,任何自媒介的发布者都可以“议程设置”,现如今网络推手、水军等大有人在。在网络中“议程”被“设置”的事件也并不少见。

央视“3·15”晚会案例分析说明:

2012年“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麦当劳的食品保质期问题,而麦当劳当晚就迅速的微博上做出了回应。随后有不少网友表示有很多不良企业央视并没有曝光,为什么偏偏选择麦当劳?于是微博上就开始了一个热门的讨论投票,名为:“央视和麦当劳,你更相信谁”。在这个事件中,央视的议程就被重新设置了。

麦当劳事件中,议程被重新设置,网友微博投票,相信麦当劳的多过央视。这样的例子在由网络引发的社会事件里比比皆是。包括很多上文提到的案件同样如此。网友们的倾向性舆论很多时候也来自网络推手或者微博大V们,他们重新设置了议程,他们也是众多网友们的意见领袖,这也难免导致有时舆论监督失去它该有的客观性。

4.2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最早是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她认为个人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想法,舆论的形成就是这种依赖行为的表现和后果。她以人害怕在社会中被孤立的心理为依据,提出一般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要先感受一下“意见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同或者相近,便会更积极更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发觉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不同,便会迫于无形的舆论压力而趋向于保持沉默。所以舆论的形成便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3]。

郭美美事件案例分析说明:

在本文提出的各例案件中都有这样的体现。无论是在“湖北邓玉娇案”、“湖南罗彩霞案”、还是郭美美事件中,其实网民们的看法并不是只有一种,但是正因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往往少数人的正确、理性、客观的观点被另一方强大的呼声淹没了。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有的言论并不过激也只是代表个人看法,微博账号名为游悠先生的网友就说:“郭美美确实炫富,但暂且不谈她的钱来得正不正当,本身她的这种做法旁人确实没法管啊,你们干嘛这么骂人?”随后这名叫游悠先生的网友的微博下面就多了好多回复,全是批判他的这个言论的,甚至还有人身攻击的。

所以正是因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郭美美事件中微博上只要有人发表的意见稍微客观一些就会遭到众多网友的炮轰。逐渐这种客观理性的观点越来越沉默下去最终压倒性的舆论就具有了非理性的偏向性。

5 规范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避免网络暴力的有效途径

5.1 网络大V以身作则,当好意见领袖

本文之前提到的“郭美美事件”中,意见领袖才是微博内容的传播主力。此次事件中前三位意见领袖所累计引发的转发次数均超过总转发次数的1/3[1]。这些大V们极大的扩大了传播范围,可以说如果不是他们在事件传播初期的转发和评论此次事件不可能有如此大范围的影响。

所谓意见领袖,就是表达大众意见的领袖,而不是引导大众思想的领袖。所以大V们不应该去迎合网民,而应该客观理性的在网络上活动。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巨大影响力意见领袖们更要谨言慎行,不轻易的评论转发来路不明的消息,不能轻易的发表非理性非客观的意见。

5.2 实行网络实名制

在很多人肉搜索案件当中,当案件中个人的隐私信息被人在网上被披露后会出现很多跟帖的人,这些跟帖的人里有很多不同性质的身份,比如有提供真实信息的人,有提供虚假信息的人,还有很多纯粹是看热闹的人,包括不明事情真相发表自己意见的人等等。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人都存在于网络之中,如何去管理他们就变得很棘手。现实社会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是,谈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能发表一些毫无理论和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或谣言。言论自由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网络实名制,人们就有了一定的约束,要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负责,这样就会减少那些不负责任、偏激狭隘、甚至是造谣生事的言论,进而维护网络社会秩序,避免网络暴力的出现。

[1]朱海松.微博的碎片化传播: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与路径依赖[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2]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力舟.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高翔.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J].新闻界,2010(4):76-77.

猜你喜欢
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议程
中国红十字会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化发展(1950—1954)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郭美美 涉赌被诉
时代人物(2015年6期)2015-06-12 03:24:43
会面议程
台声(2015年22期)2015-02-01 10:01:46
赵白鸽:一位积极并且有领袖能力的领导
世纪人物(2014年9期)2014-10-17 04:53:08
郭美美涉赌被抓何谈“再立新功”
华声(2014年13期)2014-07-24 08:46:09
红十字会如何摆脱骂名
民生周刊(2013年14期)2013-08-15 00:47:02
郭美美是一只怎样有背景的妖怪?
现代阅读(2013年8期)2013-08-09 0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