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魏 勇 王志峰
电子商务专业“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①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例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魏勇 王志峰
摘要:高职院校探索建立“校中厂”是校企深度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结合“校中厂”建设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其运作的基本情况、制约因素和完善的途径。关键词:校中厂 实训基地 高职院 大学科技园
为了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满足徐州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州市鼓楼区政府合作,利用黄河老校区,共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形成“三园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以研促产,以产助教,以教带创,产学研创结合,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大学科技园区依托学院专业、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图书等一系列综合智力资源和其他社会优质资源,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服务、动漫设计、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领域。目前,园区已进驻(含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7家、科技类企业41家、文化创意等企业31家,研发机构与其他服务平台类企业32家,总计110家。其中本校教师创办企业13家,大学生创办企业44家。签约面积2.2万平方米,吸纳投资1.2亿元。随着阿里巴巴(诚信通、网销宝)、百度推广、百度糯米、腾讯(房产、家具、微信、视频、QQ)、大苏家具、看房APP、蒙牛电商中心、中粮我买网、中国劳保网、58校园网、途灵数字、赛程网络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和新兴企业进驻,园区产业集聚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入园企业实现产值约1.5亿元,带动就业960人,税利1750万元,“产学研创”功能已经发挥,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地方经济发展。
国内对“校中厂”建设的研究比较多,但尚无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本文将“校中厂”定位于学校的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师资,企业提供设备等资源,按照企业模式组织企业管理、经营等活动,属于生产性实习基地,向外部组织提供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集生产和教学功能于一体。由此可见,“校中厂”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凸显了双元主体,真正实现了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成立“B2B苏北基地”事业部和淮海经济区“淘宝运营外包基地”校中厂后,如何运营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实训办学功能,是校企深度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鉴于“校中厂”的特殊性,其运行与管理既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体现企业的生产性属性,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发挥实训基地的教学作用。因此在运行管理中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4.1 引入企业运营氛围及管理体系
“校中厂”的建立,不仅要引入企业的资金、设备,同时还要引入企业的经营氛围及管理体系,按照企业的模式组织经营、管理等活动。实践中,将阿里巴巴的管理制度与学院及专业实际相结合,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从工作环境设置、网店运营等方面全面与阿里巴巴无缝接轨,形成了完全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
4.2 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一种决策权的划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对于提高“校中厂”管理运行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B2B苏北基地”事业部和淮海经济区“淘宝运营外包基地”采用扁平化矩形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使整个组织变得更为灵活、敏捷。
4.3 灵活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实训的衔接
采取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留学生地方感各维度以及其作用结果之间影响路径进行探究。以地方满意度、地方依恋、地方认同、身份认同与融合为4个潜变量,在AMOS 22.0中构建留学生校园尺度地方感结构方程模型,如图7所示。
无论是“校中厂”还是“厂中校”,在双元融合过程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矛盾。首先,企业受到规模限制,能够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实训或教学的需求,而学校希望产学合作的企业最好能够接纳更多学生的实训或教学任务,比如一个班级乃至一个专业。其次,企业提供的岗位锻炼相对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计划和要求而言显得有些薄弱。这就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双方代表在展开合作过程中,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教学组织和实训安排,将企业生产实践同课程要求及实训目标相结合,实现“双赢”。
5.1 构建混编师资团队
为更好探索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师资(人才)柔性流动、互聘互培的双方互利共赢的师资(人才)融通保障机制,组建由工商管理学院负责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科技园工作人员、重点合作企业负责人和师傅组成“1+1+N”园校企一体化电子商务专业的混编型师资团队。
5.2 校园企专业共建
依托省级大学科技园及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电子商务专业体制创新,创建电子商务研究院、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5.3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行业企业调研、专题论证、岗位分析,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特色建设,形成了以“园、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三段互通”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电子商务专业“1+1+N”园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5.4 革新校企课程体系
在遵循客观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主导,让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开展模块化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制定《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实操》、《职前综合训练》、《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等5门与岗位能力对接的核心课程标准,采用“理论、案例、模拟、实战”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校内企业文化氛围下,让学生参与电子商务的工作项目任务,创新教学方法,推行项目教学法。
5.5 开发实训项目
学校与企业一起,根据电子商务实习实训培养目标结合企业运营管理和生产任务需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工作任务和考核标准,实现专业与岗位、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对接,达到学习与工作相融合,真正使进入企业实训的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建立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项目资源库。
5.6 编篡校企合作教材
开发与电子商务专业相配套的产教融合一体化校本教材,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材中,让学生学到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与企业共同开发制定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教材,把企业的规章制度及企业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教材中去。
5.7 完善校企运行机制
建立“企业内轮岗”与“企业间轮岗”相结合的“1+1+N”园校企一体化实训运行机制,保证实训的电子商务专业对口性;通过批内轮岗“重叠期”和分批之间的“交接期”实施“师傅带徒弟、老生带新生”的运行机制,保证生产连续性,提高实训效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发展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5.8 修正质量评价标准
构建基于学校、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重点研究有效利用三方数据,拟制定适应产教融合的《“三方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实施方案》。
5.9 建立合理分配机制
为科学合理地调动校、园、企、师傅、学生、二级学院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分配机制,引导和鼓励“多方”有效发挥其主动性。
(1)企业负责制定对实习学生完整明确的实习期间考核激励机制(底薪+提成),实习期间必须要有满足基本生活保障的底薪,同时建立与实习工作业绩相对应的提成激励机制。(2)建立对实习企业和师傅的实训补助和奖励机制。(3)建立实习学生“优秀实习奖学金”制度。(4)建立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5)学校在改革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李涤非,等.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中“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建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9).
[2]彭高宏.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中厂”建设探讨[J].汽车工业研究,2014(4).
[3]朱文涛.“定岗双元”模式下电子商务专业“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物流科技,2014(1).
[4]宫峰,等.“校中厂”多功能平台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c)-075-03
基金项目:①201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中厂”建设与管理实践研究》(2011SJB8800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勇(1967-),男,江苏沛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