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开晨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眼下正是赏梅时节。杭州灵峰240余亩梅林中,梅花开得正闹,有的含苞欲放,那些已经绽放的梅花笑盈盈地引领着春天的到来,吸引了众多赏梅客。
赏梅时节话梅画。在我国古代的花鸟画中,画梅的作品如同咏梅的诗词一样,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画梅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名家辈出,不胜枚举。他们泼墨添彩描绘“一树独先天下春”芳馨,刻画梅花的神韵、品格,向来备受人们赞赏。
从隋唐五代到两宋的不少画家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梅花佳作。如宋代的杨补之,最善画梅,“其墨梅擅天下,身后寸纸千金”。故宫博物院所藏杨补之《四梅花图》中第一枝梅花含苞待放;第二枝花开一半;第三枝花瓣全展;第四枝有的花瓣已离枝坠落,有的仅剩花蕊。四枝梅花写出了梅花由含到放的全过程,每一过程都会引发观赏者不同的情思。
元代的邹复雷,琴书之余以画梅为乐。他的《春消息图》画古梅一株,老干苍劲,新枝秀拔,特别是梅梢新枝一笔画成,表现初春时节梅花欣欣向荣的特质。此画卷现藏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墨梅名作孤本。
出身贫寒、童年放牛的王冕是元代末年以画梅花闻名的画家、诗人。他是浙江诸暨人,别号梅花屋主。王冕画梅,尤爱画“墨梅”。如《墨梅图》,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在画幅中间,挺拔有力的枝干有数尺之长;已开未开的梅花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气,显得十分清新可爱。用淡墨点染花瓣,再用浓墨勾点蕊萼,显得极为滋润,合乎梅花的自然态势。在画法上,笔力挺秀,圈梅花时创造了一种“一笔两顿挫”的方法。虽然不用颜色,只用水墨,却能把梅花的姿态表现得十分引人喜爱。画的左上角有画家自己的一首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与画相得益彰,反映了画家借画梅标榜清高孤洁的思想感情。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也有许多以梅作题材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如《梅石图》藏故宫博物院。《梅石图》轴中老梅虬枝逸出,梅枝粗壮且曲折,缀以灿烂梅花,展示了老树逢春梅犹盛的景象。
元代的“吴门四家”及其传派画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等均有梅画精品问世。唐寅的《墨梅》轴传承宋元水墨画的传统,笔墨劲秀洒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绘画发展到清代,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风格争艳斗奇。清初的恽寿平、石涛、朱耷及“新安画派”、“金陵八家”等多亦画梅。清中期的“扬州八家”中以金农、汪士慎、罗聘画梅最为出色。杭州画家金农为“八怪”之首,在当时声望很高。他兼善山水、人物、花鸟,尤工墨梅,所画的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往往以淡墨画干,浓墨写枝,圈花点蕊,黑白分明,很少敷色,用笔简约、古拙,清奇幽冷。他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形成质朴、苍老的风格。《冰雪之交梅花册》中的梅,枝干盘曲,浓淡墨色交融,以拙朴线条圈花,浓墨点蕊,布局繁而不乱、疏而不散,每幅梅画各具神韵。
清末许多画家聚集上海,他们的画作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锐意革新,创造出清新活泼的画风,被称为“海上画派”即“海派”。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蒲华等人。
赵之谦书画富有特色,酣畅而又严整,泼墨写意中不失形象之真实。其《梅花图》画梅二树,一红一白,均为老干横斜,繁枝密花。红梅主干露出一部分,枝上缀满花朵,花用红色点染,正是怒放景象。白梅斜露主干,采取勾勒画花,位于图右侧,红白两梅相间,更觉绚丽多彩。作者充分利用水墨效果,对比鲜明,富于变化。其大开大合构图,更显得于平淡处见神奇。
在“海派”画家中,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并称“四任”。“四任”之中,任颐(字伯年)成就最为突出,是“海派”中的佼佼者。他的《雪里探梅》图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佳作。任伯年写梅往往梅花伴随人物,梅花映人,分外优雅。另外如《梅花仕女图轴》《斗梅图轴》等梅花画都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珍品。
别号缶庐、苦铁的吴昌硕为“海派”中的一代大师。他以写意花卉著称于世。吴昌硕一生爱梅。他在故乡安吉有一小园,名曰“芜园”,园中植梅30余株。他常手捧小陶泥茶壶在园中一面品茗,一面观察梅花的生姿意态,使自己笔下的梅花“笔笔有殊状”。他写梅、画梅、题梅的作品有数百件之多,34岁涉足画坛时第一幅画就是梅花图。吴昌硕还与余杭超山梅林结下不解之缘。他生前多次去超山探梅、写梅。他的梅花图中,劲而老辣的枝干往往运用篆书笔法,疏阔纵放,茁壮有力;枝头的点点繁花,疏疏密密,富有节奏感,衬托出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他除了画墨梅之外,也常画红梅,并佐以顽石、竹子作陪衬,拓出深远的意境。
与吴昌硕交往达四十年的蒲华,也是“海派”中的杰出画家,其艺术主张和意趣追求与吴昌硕相近,同以气势取胜。他的写梅作品《梅花图》《梅石图轴》《香雪海》等多用湿笔宿墨,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效果,透出一股清新的生机,并富有浓厚的文学情趣。
在我国的现当代画家中,也有很多画梅名家,如黄宾虹、潘天寿、关山月、刘海粟、李苦禅、李可染、朱屺瞻、陆俨少等,他们的梅画各呈妙趣,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