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玲燕 宾 驰
(广西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创新计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是广西特有的、跨时最长、覆盖面最广的专项科技工作计划[1]。自1999年启动第一轮广西创新计划以来,截至2014年,广西创新计划已实施15年。对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成效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对加快推进创新计划实施进度和提高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实施成效相关数据来源于广西年度科技工作报告和广西创新计划网,文中不再另作标注。
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1999年广西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实现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是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科教兴桂”的一项重要任务。1999年6月2日自治区人民政府转批了《自治区科教领导小组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实施了广西创新计划。在1999-2001年第一轮创新计划实施后,经实践检验,广西创新计划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全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鉴于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继续组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截至2014年,广西创新计划已实施至第五轮,前四轮创新计划为3年一轮,2011年启动实施的第五轮创新计划调整为5年一轮。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经历了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产业创新为主线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每轮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见表1。
表1 广西创新计划实施轮次及主要任务
从1999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广西创新计划以来,在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5 轮创新计划互为关联,互为衔接,有效地推动了广西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2010年实施的4轮创新计划累计投入科技经费26.14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近600亿元,累计实施项目18032项。共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7009个(次),先进适用技术3800多项;开发工业新品种8287项,工业新产品总产值达3790亿元。
1999年以来,广西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从1999年的3.62 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4.36 亿元,增长了15.02 倍,各市财政科技投入的拨款都有大幅度提高。广西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83597 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961967.2 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58%。广西专利申请量由1999年的1604 件增加到2013年的23249 件,增长了14.49 倍。专利授权量由1999年的1232 件增加到2013年的7884 件,增长了6.40 倍。专利质量不断提高,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不断增大。
在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创新发展上,通过组织实施工业产品升级换代计划、科技兴企计划、工业产业科技支撑工程等一批科技工程,重点攻克了一批带动作用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目前,广西已形成汽车、机械、制糖等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形成了食品、有色金属、石化、冶金、汽车、机械、电力、建材8个千亿元产业。截至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了1218.79亿元。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人应该晚上八点多睡觉,早晨四点起来,这才是对身心最理想的生活节奏。这种节奏,是人类在最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早晨采取怎样的行动,养成怎样的习惯,是做抢先一步的人,还是做落后一步的人——其中的差距决定胜负。凡事能够抢先一步的人,自然能够成功。
在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上,围绕广西特色农业发展,通过实施“农产品科技开发计划”、“科技兴农能力提升工程”等一批工程,开展农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开展农业新品种的选育、成果转化和推广,突破了一批广西特色农业关键技术难题,培育了一批农业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全区动植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广西甘蔗、木薯、桑蚕、奶水牛、罗非鱼等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广西创新计划把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业群作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高新区技术创新工程”等工程,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高新区建设,取得良好成效。1999-2012年,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指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第14-第21位,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4-第7位。目前广西已有南宁、桂林、北海、柳州、梧州、钦州6家高新区。2011-2013年,6家高新区全年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达到8303.13 亿元,8716.05亿元和83.11亿美元。
截至2014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5家。2011年广西364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232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18%[2]。
广西创新计划把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通过组织实施“三金”行动,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为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到2014年,广西建立了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4 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9 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61 个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3 个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27 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5 家产业化工程院等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
个别地区政府实施创新计划的主体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在创新计划实施中没有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分析其原因,有领导变动,对创新计划工作性质不了解的因素,有个别领导对创新计划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政府责任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妇儿工委的组织领导。
由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市、县科技部门在机构、编制、经费、人员配备、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仍有个别地区没有很好地解决科技人员编制和办公场所等问题;个别地区没有将实施创新计划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财政经费不足;还有个别地区分管创新计划的领导兼职过多过重或岗位变动频繁,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推进创新计划工作。这些问题使分管创新计划的部门和人员难承担并履行应有的职责,导致个别地区创新计划实施缓慢,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主管创新计划的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追踪、评估等动态监测手段,对计划实施的进度、实施的效果、经费的投入和使用等没有详细确定的考核指标或者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对创新计划实施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创新计划实施单位存在擅自改动攻关目标、不按文件要求使用科技经费等情况[4]。
对于广西创新计划认识的高度,往往直接影响其重视的程度和工作的深度。为此,坚持不懈地开展广西创新计划政策、目标任务等宣传培训,并形成长效宣传培训机制,是不断提高认识水平、领导力度、工作成效的先决条件。
5.1.1 强化科技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
虽然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涉及机构和部门广,但科技管理部门是创新计划实施的主体,在推进创新计划实施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应将领导层面特别是分管创新计划工作的负责人作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对市、县分管科技的领导的创新意识、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训,引导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领导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创新计划中的作用和职责,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促进创新计划工作真正纳入决策视野和政府工作日程。
5.1.2 强化成员单位的职能意识
全区14个地市科技部门是创新计划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对自身职责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和成果。为此,要通过宣传、培训和经常性的联系,使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实施创新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断提高实施创新计划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从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创新计划的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协调督办不力,因此,建立刚性的协调督办机制是有效保障创新计划实施成效的有力机制。
5.2.1 严格日常管理制度
不折不扣地贯彻日常管理制度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推进创新计划实施要严格执行各种会议制度、调研制度、监测统计制度、指标讨论制度等。同时,要注重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创新计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重难点指标推进情况通报制度等等,并及时总结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创造性举措纳入日常管理制度体系,作为长效机制贯彻执行。
5.2.2 深化考核评估制度
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包括统计报表、统计流程等内容的广西创新计划统计制度和年报制度,建立完善阶段性考评制度,加强对重难点指标的动态监测,形成反映广西创新计划实施成效的长效机制。
5.2.3 建立激励约束制度
奖罚分明是提高执行力的最有效手段。应将推进创新计划目标任务实施纳入政府和部门年度、月度目标考核,对率先完成创新计划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奖励,对落实工作不力,无故不能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惩处,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保障。
示范引领是创新计划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广西已形成层层示范,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为创新计划实施创造了生机和活力,带动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效应和引带作用的长效示范机制。
5.3.1 坚持重点指标引带
在创新计划整体指标体系中,每个领域都有相对重要的关键指标,重点指标的达标程度直接影响相关指标的质量,因此,要本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抓住影响本领域目标实现的重点指标和关键环节,全力攻关,重点突破,通过重点指标的突破带动相关指标的连锁提升,从而推动创新计划目标任务全面达标。
5.3.2 坚持示范市县引带
示范工作的高度,往往代表一个地区乃至全省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此,示范工作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实行动态管理,注重培养和指导。鼓励各市、县结合本地实践,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开展创新计划工作,通过遴选几个实施创新计划成效明显的地区命为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示范引带,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1]黄小玉.广西创新计划监测与评估形式及问题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1-2.
[2]廖淑琼,农韦健.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管理及其对广西创新计划的启示[J].大众科技,2013(15):148-150.
[3]王春明,刘金林,黄刚.基于事实维度的广西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广西创新计划》为例[J].2009(10):224-228.
[4]广西创新计划网[OL].http://gxcxjh.gxst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