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响 赵毓婧 王聪聪 王景钊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1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2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3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全国兴起了建设大学城的热潮。到2010年为止,我国一共有五十多座大学城落地运营,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省会城市。大学城大规模物质空间建设使得其凸显出一系列社会空间问题。
一座人造城如果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只注重物质空间,而脱离了社会空间,必将形成消极的发展导向。当前我国大学城在空间层面已出现如下问题:
第一,物质空间层面,过于明确的功能分区以及超大的尺度。大学城往往有着严格的功能分区,新颖优美的景观,却忽视了大学城内多元性、多样化的生活内容,当前中国大学城用地规模都偏大,一些校园尺度非常大,校园里往往有着壮观宏伟的入口广场和中轴线,不可踩踏的大草坪,这些都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宽阔的双向车行道也使得车速较快,学生的安全感降低。上述这些都妨碍了学生们在校园里安心生活、安静学习的权利,这些对大学来说是最基本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社会空间层面,大学城与周边的社区文化脱离。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城内社区文化相互隔离,大学文化也很难对周边社区形成文化辐射效应。而且新建的大学校区也没有很好的继承老校区的文化传统,新旧校区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
昆明呈贡大学城占地43.15平方公里,距离昆明市区约24公里,规划最终人口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现已经建设成和正在建设的高校有9所。
由于呈贡大学城整体范围较大,而本次调研又需要走访与细致的体验,因此只选取了彩云南路东南侧的几所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职业交通技术学院共5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在校园整体布局,校园空间以及建筑、景观等的尺度上,通过对上述几所高校的走访,笔者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因为空间尺度大,校园空旷单调,使用效率低。特别是云南大学,宏伟的入口广场和宽阔的机动车道路让人无法感觉到校园应有的亲近感。学生的活动范围只拘泥于校园西南侧的一小片区域。其他区域使用效率很低。
在对校园内一些学生采访之后,得出他们对于校园普遍映像的关键词:“空旷”、“容易迷路”、“太大”、“没有安全感”、“不方便”等。校内设施的使用效率相对较低。景观处理上也配合校园的“大”而造成空间单调,缺少文化氛围浓郁、让人喜欢停留的场所。空旷和偏僻令许多学生感到不安,特别是在晚上。
这几所大学周边现有的商业空间主要有两处,一处是云大南门处的学城步行街,另一处是昆工西门对面雨花毓秀小区底层商铺一条街。对于民族大学的学生来说不管到哪一处,均需步行半小时以上。而且两处步行街内商业业态均以餐饮为主,零售以及服装类大部分以晚上地摊的形式出现,商业街内缺少综合商场与大超市。另外商业设施还存在对象区分现象,学生商业区和附近小区置业者商业区存在明显的隔离。
空间隔离的另一因素是交通的不便。由于呈贡大学城尺度巨大,校际之间距离较远,“黑”车因为快捷方便成了最可行的交通方式。然而黑车虽然提供了许多方便,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在访谈过程中,谈到交通问题时,不少学生认为是黑车不仅价格贵而且并不安全。很多学生都希望能够在大学城内开通环线公交能够很轻松的到达每一所大学以及商业街。
大学城内主要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小区和周边新建地产。大学城的征地使得原住居民迁入周边的安置小区,这些安置小区虽然看起来有良好的品质,但是生活在其中的原住居民仍然保留着之前的生活习惯,安置小区内部出现了一些很不和谐的现象,例如很多绿化空间被改造成了菜园,甚至一些公共空间被搭成棚户以养殖牲畜。
另一方面,众多知名大学的入驻提升了周边商业地产的人气和价值,大学的人气和名校的附属中学也是吸引置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呈贡大学城周边已经出现不少较为高档的楼盘,而且面积正在迅速扩大。这些小区与上面所提到的安置区形成了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大学城里面主要有五类人:大学学生、大学老师、外来务工人员、原住民以及房地产置业者。由于上述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从事行业的不同,其各自物质诉求与精神诉求存在较大差异,阶层之间差距较大,其相应人群的交往频率和质量都不高,社会空间的难以融合最终表征在物质空间上,致使大学城空间的碎片化。反过来,这种碎片化的空间形式又阻碍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最后造成了社会阶层分异的趋向固化。上述这些消极的融合状况导致整个大学城内活力缺失,制约了大学城的发展。
要解决空间隔离与分异的现象,不仅要提升校园空间的品质,更要注重校园外公共空间的品质。完善交通与商业设施,增加绿地以及文体设施的建设,让学生愿意从校园走出去,从而与其他不同人群之间互相了解、发生互动,进而消除文化背景以及阶层之间的差异,形成大学城内良好交融的格局。
[1]王保森.当代中国大学城学生行为空间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城市规划,2007(12):79-83.
[2]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空间模式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06(3):48-50
[3]王成超,黄民生.我国大学城的内部空间结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3):148-154.
[4]任春洋.新开发大学城地区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会刊,2003(4):47-50.
[5]苏勇,戴秋思.基于现实生活的大学城规划设计策略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