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的旅游发展正处于商业较为发达、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大环境中,旅游者追求旅游“真实性”的欲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他们在旅游过程中对“真实性”的感知,往往和他们的消费欲望成正比。如何爆出土著知识的“真实性”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大卖点。
关键词: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
从现代旅游市场构成来看,城市居民占有主导的地位,很多旅游地的消费者都来自城市。他们选择土著知识旅游,就是希望在土著知识旅游的过程中,体会到与自身惯常环境或传统认知具有差异的不同生活和“真实的生活”。土著知识旅游体验过程中不仅包括具有实体意义的土著社区,而且还包括土著社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纺织技术、制陶技术等非物质性的体验,其中真实的土著礼区和土著知识的真实性是土著知识旅游的核心,是土著知识旅游得以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所在。
一、土著知识旅游体验真实性的相对性
土著知识旅游并非绝对意义的真实,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土著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旅游资源,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族群间文化的传播不断地变化。对土著知识的真实性的理解如果停留在静止的状态,就不能对土著知识真实性进行正确的了解。所以,旅游者所体验的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只是相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2)受旅游者主体的认知影响,土著知识旅游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从体验的角度讲,真实性关乎的是作为主体的旅游者的感受。这种体验的真实性受到旅游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是相对的。对某些游客而言具有真实性的体验,对其他的游客而言则可能是虚假的。由于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对土著知识旅游的体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
二、社区居民意识中的真实性
由于土著知识的非物质性,要使土著知识旅游者体验到真实的土著知识,社区的居民就必须真正地参与到社区土著知识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并在意识形态上使其认知到参与旅游活动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社区居民作为土著知识的传承者和主体,具有真实性的土著知识旅游即是维持他们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即生活不受太大的干扰。一般来说,当社区居民感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被干扰并造成负面影响时,会引发社区的抵触心理,并认为社区的一切都是旅游的附属品,他们是为了旅游而生存的,自己真正的生活已经消失。自己参与的旅游活动,诸如表演、讲解也被认为不真实,只是在迎合旅游者的需求与旅游开发。相反,当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不被干扰且可以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时,他们会选择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自愿保护和展示土著知识。可见,社区居民对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的判断依赖于土著知识旅游开发为其所带来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
三、不同土著旅游者所感知的真实性
1.探险者的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
探险者富于冒险的精神将为其带来具有客观主义真实性的土著知识,但并不是真实性的土著知识旅游体验。因为,探险者虽然是自主选择旅游地,但是在旅游开始前,他已经通过相关的媒介信息以及自身的主观认识,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真实性土著知识旅游。当客观主义真实性的土著知识与旅游者构建的真实性的土著知识旅游存在契合关系或是近似关系时,探险的土著知识旅游者有很大的概率获得真实性的土著知识旅游体验。
2.思考型与非思考型土著知识旅游者的真实性
从思考型与非思考型游客的角度来看,思考型游客能否获取真实性土著知识旅游体验并不是由具有客观主义真实性的土著知识决定的,而是由土著知识旅游活动的体验过程所影响。思考型的土著知识旅游者需求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当土著知识旅游活动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知识与新体验时,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真实性。非思考型的土著知识旅游者更类似于娱乐性的游客。娱乐型的土著知识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或是为了逃逸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或是为了寻求新鲜的事物,或是为了增长见识。他们大多希望通过土著知识旅游暂时性地摆脱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压力或是释放惯常环境造就的压抑情绪。可以说,娱乐型的土著知识旅游者纯粹是为了追求娱乐和获取放松的机会,因此,并不要求土著知识旅游地提供原汁原味的土著知识。他们所寻求的并不是资源的真实性,而是自我的真实性,即借助土著知识旅游活动寻找真实的自我。对他们而言,能够在土著知识旅游过程中获得自我,赢得放松的机会就意味着土著知识旅游体验是真实的。
3.其他游客的真实性土著知识旅游体验
对其他参与土著知识的游客而言,他们能否获得真实性的旅游体验,并不是由土著知识的客观真实性决定的,而是受另一个无形因素的影响,即媒介。旅游媒介对土著社区或是土著族群的政治性宣传,往往使社会中的主体民族代表各土著社区或是土著族群在旅游媒介上说话。土著社区的居民是土著知识的主体,对土著知识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但他们并不掌握宣传自己土著知识的媒介或是工具。旅游地经营者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往往在客观主义真实性的土著知识上贴加更多的“特色”,或奇异色彩,由此构建了属于媒介的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以不同的方式灌输给游客,并在其内心留下烙印。他们对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的获取过程即是对媒介真实性土著知识旅游的印证过程。当媒介所宣传的土著知识旅游真实性与旅游地客观主义真实性的土著知识吻合时,他们就能够获得真实性的土著知识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等.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6(22):42-47.
[2]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J].思想战线,2004,30(2):82-87.
[3]彭兆荣,谭春红.民族志的“真实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9(2):71-7
7.
作者简介:韩宏(1988.11- ),女,河南南阳人,在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工作,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