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良琪,丁浩平,胡小兵,邓 波,周奕帆,张雪莲,熊鸿燕
近年来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H1N1 型流感、腺病毒感染等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在部队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官兵身体健康和部队安全稳定,部队常见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本研究结合某部甲型H1N1 流感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处置实例,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部队传染病暴发疫情现场调查与处置提供参考。
1.1 疫情基本过程 2009 年11 月7 日起,某部多人陆续出现发热、咽痛、全身肌肉疼痛等疑似流行性感冒症状,由于疫情报告不及时,导致发病人数不断增加,疾病大面积传播且有进一步蔓延趋势。 11 月18 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派出医疗、疾控专家进驻该部,与卫生行政部门、部队管理部门组成联合指挥小组, 制定相应调查和控制措施,11 月26 日后疫情基本得以控制。
疾控人员通过全面的流行病学调查, 查明此次疫情发生及发展过程: 首发病例为该部队战士曾某,11 月1 日其请假外出到地方超市购物,返回营区后于11 月7 日开始出现头晕、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而后送某部队医院住院治疗;11 月9~14 日,该部先后共计40 人出现流感样症状,但其中大多数人员在卫生队就诊后又返回各自单位, 未采取隔离措施;11 月14 日上午和下午,该部队组织全体人员集中授课,多数患者一同参加了集会;17 日上午,该部又组织全体集中授课,部分患者再次参加集会。 11 月7~26 日,全团累计发病253 例,累计后送住院病例19 例。
1.2 流行病学特征
1.2.1 时间分布 本次疫情流行时间为11 月7~23 日,15 日和19 日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图1)。
图1 某部甲型H1N1 流感发病时间分布
1.2.2 人群分布 共计253 例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分布为20 岁以下90 例,20~25 岁146 例,25~30 岁16 例,30~35岁1 例;职别分布为干部10 例,士官66 例,义务兵177 例。
1.2.3 单位分布 除个别单位未发病外,该部各单位均有病例出现, 其中A 营、 指挥部和某直属连发病相对较多,分别为70 例、36 例和20 例。
1.3 疫情处置措施 由于当时全国甲型H1N1 流感防控形势严峻,该部队驻地也有多起社区疫情报告。 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这一事件, 接报后立即成立疫情处置指挥组,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统一组织协调,部队医院传染病专家、军区疾控中心专家和部队领导组成各职能小组, 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指挥组首先确立了“积极救治新发病例,详细排查疑似病例,严密防范重症病例”的疫情处置原则,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控制分头同步展开。
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部队实际情况,调查处置组制定了全团官兵症状日监测制度、严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隔离、规范预防性和终末消毒、健康人员预防接种、专项药物治疗以及人群心理疏导等疫情控制措施。调查处置组每日早晚各举行疫情控制例会1 次, 汇总当日疫情进展,分析和完善处置应对措施。 各专业人员和保障人员履职尽责,疫情现场防疫和行政管理力度强大,阻断了疫情的传播,使此次疫情得以彻底控制。
本次流感疫情波及范围广,延续时间长,造成损失大,教训极为深刻。 总结分析经验教训, 造成暴发的原因主要为:一是防病准备工作不到位。在疾病高发时节部队缺乏应对准备,没有科学完善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预案,人员普遍缺乏卫生防病知识。首发病例有明确的外出史,当季正值甲流高发期,有同地方病例接触的可能[1]。 部队没有针对外出人员的防病管理措施,很难防范疾病传入营区。二是对传染病危害认识不足。发现疑似流感病例后,在管理上未采取主动的控制措施,反而组织大规模人员集会,为疾病迅速大面积传播创造了条件。三是行政干预造成负面影响。疫情发生后,由于担心单位名誉受损,单位领导隐瞒疫情规模、发生时间等实际情况,直至疫情发展到难以控制时,才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因而错过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2]。
3.1 开展现场暴发调查意义重大 及时开展暴发调查,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能防止当前暴发中出现更多病例,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使经济损失和对官兵健康及部队的影响最小化[3]。
3.2 规范现场调查处置一般过程 部队传染病突发疫情发生后, 疾控和医疗人员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迅速赶赴现场。 在现场一般的处置流程为:一是核实疫情发生情况。通过现场查看病例、座谈等方式,初步判断疫情确实发生及性质,估计疫情可能的传播方式及波及范围,形成初步的原因假设。 二是明确人员分工。一般人员分工包括组织协调组、流行病学调查组、医疗救治组、实验室检测组、后勤保障组。组织协调组通常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人员、部队领导及疾控专家组成,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流行病学调查组由疾控人员组成,是整个团队的关键; 医疗救治组在抽调的传染病科专家指导下,以部队卫生机构为主要力量,必要时在现场建立临时的医疗收治点,危重病例后送治疗;实验室检测组主要任务是第一时间到现场采集患者病料或可疑污染物品标本,尽快明确病原微生物或毒物性质,为事件提供确凿证据,以利于决策者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后勤保障组负责整个现场所有人员的后勤保障, 包括组织特殊情况下餐饮供给,生活用品、通信、防护用品、临时居住点布置等保障。 三是建立病例定义。 在现场应及时设立客观准确的病例判定标准,通常将所有病例分为“确诊病例”、“可能病例”和“疑似病例”。 四是采取控制措施。 利用已知病例及原因假设信息,尽快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利用所定义的病例,对患者开展积极的医疗救治。 同时对与病例密切接触者、同一伙食单元人员等潜在感染者实施合理的医学观察措施,根据需要对整个单位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进行有利于疫情控制的调整。 五是开展连续的病例或症状监测。 这能及时发现新病例,监控疫情发展趋势,评价干预措施效果。六是分析汇总信息,作出结论。在详尽分析各方面信息后,推断事件发生原因,撰写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报告,及时向部队通报相关信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情况[3]。
3.3 现场工作组织协调 理顺现场调查人员、卫生行政部门人员、部队领导三方关系,建立良好的配合及沟通渠道,是迅速控制疫情的关键。 及时有效控制部队暴发疫情,表面上看主要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实际上部队行政管理上的决策和执行力度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控制效果优劣及能否将损失降到最低。 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措施等技术手段,需要部队领导决心及相关人员严格落实予以支持,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调查人员从技术的角度提出措施和建议,卫生行政部门人员起到沟通和协调作用,部队领导积极配合卫生部门意见,及时做出决策及相应支持。
3.4 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培训 基层卫生机构熟悉部队各种情况,有很强的行政执行力。 平时应加强对基层卫生力量的培训[4],积极调动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主动性,使其能够成为开展病媒控制、病员隔离、症状监测、卫生监督等工作的主要力量。 在疫情处置工作过程中,应同时对基层医务人员展开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有助于暴发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顺利进行,也对他们今后的防疫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3.5 把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室诊断的关系 在暴发疫情调查现场往往会遇到病因不明的情况,是否等待实验室病原鉴定结果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第一时间采集病料后,不能等待实验室结果,应根据初步判断的情况迅速采取控制措施,调查与实验工作同步进行。 实验结果确认后, 现场工作人员应结合病原结果与疫情初步假设,开展深入调查,弄清疫情发生原因、传播关系及最终定性,同时进一步完善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5]。
[1] 易彬樘, 李东力. 4 起甲型H1N1 流感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 沈阳部队医药, 2011,24(4):237-239.
[2] 高东旗,刘士敏. 某部甲型H1N1 流感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 2010, 22(6):581-582.
[3] 李承毅.现场流行病学要义[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7: 59-61.
[4] 汪列兵.基层部队应对甲型H1N1 流感的组织与管理[J]. 当代医学, 2011,17(13): 48-49.
[5] 王东川.部队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思考[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20(1): 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