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兰 蔡璐
甲氰咪胍药效新探
尹兰 蔡璐
甲氰咪胍又称西咪替丁, 是临床常用的组胺H2-受体阻滞剂, 多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卓-芍二氏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随着药理学研究进展, 其临床用途也不断拓宽, 作者结合近年来临床相关文献资料, 对其临床应用及副作用进行系统综述, 以期对临床工作给予理论支持。
甲氰咪胍;H2-受体阻滞剂;药效分析;综述
甲氰咪胍为无色结晶, 熔点141~142℃, 可溶于水, 水溶液pH为9.3, 在稀酸中溶解度增大, 溶液于室温pH7.0时可至少稳定7 d。其化学结构式:
临床实践证明, 甲氰咪胍是一种组胺H2-受体阻滞剂,能抑制组胺或五肽胃泌素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并能预防因结扎幽门或服用阿司匹林所造成的胃溃疡和因组胺所造成的十二指肠溃疡, 多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卓-芍二氏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吸入性肺炎,还对胃泌素瘤﹑糜烂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近年研究的结果, 将体内效应器靶细胞的组胺受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组胺H1-受体, 其阻滞剂是抗组胺药, 如苯海拉明等, 能对抗组胺对肠﹑支气管和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另一类是组胺H2-受体, 其阻滞剂是对抗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随着甲氰咪胍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其临床用途也不断拓宽, 现报告如下。
1.1 哮喘持续状态 应用甲氰咪胍药物期间应停用一切解痉﹑平喘和扩张气管药, 因甲氰咪胍为H2-受体拮抗剂, 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减少误吸﹑食道返流, 多适用于治疗由食道反流诱发的哮喘症, 使用方便﹑安全﹑疗效可靠, 无毒副作用[1]。
1.2 防治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发的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H2受体阻滞剂确能降低病死率, 延长患者的生命, 还能明显预防出血的发生, 甲氰咪胍及雷尼替丁能明显降低肝血量, 推测H2受体阻滞剂还有降低门脉压力的可能性[2]。
1.3 对胃癌存活率的影响 国外报道[3]181例胃镜检查时经活检诊断为胃癌患者, 给予甲氰咪胍治疗, 结果治疗组中位数存活期和1﹑2﹑3﹑4﹑5年的相对存活率分别为450 (1~1826)d和45%﹑22%﹑13%﹑9%﹑2%;对照组分别为316 (1~1653)d和28%﹑13%﹑7%﹑3%﹑0。治疗组较对照组存活期明显延长(P=0.02<0.05)。甲氰咪胍的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肿瘤作用, 可能是使胃癌患者存活期延长的原因。而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使抑制T细胞活性受抑制或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增加而达到目的。
1.4 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组胺水平的升高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甲氰咪胍可阻滞断H2受体, 减少组胺的释放, 还可降低心肌动作电位O相最大上升速率, 延长有效的不应期,从而有效地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律失常[4]。
1.5 溃疡性结肠炎 有报道[5]5例溃疡性结肠炎用西咪替丁注射液0.4 g加入1000 ml的加温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直肠,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次, 15 d为1个疗程, 间隔5 d后可重复第2个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结果1个疗程后3例痊愈, 另2例症状缓解;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黏膜正常﹑痊愈, 随访1年均无复发。可见西咪替丁作为组胺H2受体阻滞剂, 在结肠局部应用能更有效地抑制组胺所引起的变态反应, 从而保护肠黏膜, 有利于肠黏膜的自身修复。
1.6 慢性荨麻疹 有文献[6]治疗荨麻疹28例的结果显示, 治风团块症状完全消失, 停药2~3个月未复发8例占32.1%;风团块消退﹑症状消失, 停药1个月内又复发, 但症状轻微有11例, 占39.2%;服药期间症状控制, 停药又复发6例, 占7.2%;总有效率达92.8%, 而不良反应轻微。在治疗方案上, 对常规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不佳者, 可改用甲氰咪胍加以马来酸氨苯那敏片(商品名:扑尔敏)治疗, 此之提出新思路。
1.7 带状疱疹 国外的研究小组对4例患有带状疱疹的癌症患者采用甲氰咪胍进行短程治疗, 症状在用药24 h内均获得缓解, 且疱疹均愈合。该小组认为此药具有恢复免疫功能﹑止痒﹑抗病毒﹑治疗疱疹性感染等作用[7]。
1.8 秋冬季腹泻 有学者[8]将婴幼儿75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34例),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6, P<0.01)。治疗组应用甲氰咪胍后未见不良反应, 且疗效满意, 其治疗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2.1 消化系统 可有口干﹑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痛﹑腹泻或便秘, 少数患者可出现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 大剂量的甲氰咪胍可使血清淀粉酶升高[9]。
2.2 内分泌系统 长期使用甲氰咪胍约有0.3%发生男性女型乳房症和女性乳溢症[10]。有报道[11]2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出现性欲减退﹑阳萎症状, 停药后未进行处理性功能又恢复正常, 是可逆性副反应。
2.3 循环系统 西咪替丁静脉滴注致心跳停止2例, 两侧心跳停止很可能为窦性静止引起, 西咪替丁引起窦性静止是其阻滞H2受体的结果, 阻滞了组胺对心肌的正性变力作用,提示在临床静脉滴注西咪替丁应慎用[12]。甲氰咪胍可致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为Ⅱ度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 但停药后可恢复正常[13]。可见甲氰咪胍对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有可逆性倾向, 临床用药多注意观察。
2.4 泌尿系统 采用甲氰咪胍治疗期间可导致患者肌酐﹑尿素氮增高及蛋白尿等, 也可致急性间质性肾炎[14]。
2.5 骨质 有学者报告[15]甲氰咪胍导致牙齿松动9例, 发现用药时间越短不良反应越轻, 其服用年龄愈大反应愈重,停药后症状消失。
2.6 神经系统 有文献报道[16]应用甲氰咪胍约有1/4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怠倦﹑肌痛等, 也可引起幻视﹑抑郁﹑昏迷等精神系统的严重副作用。在静脉滴注甲氰咪胍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情况, 可见临床应用要慎重。
2.7 造血系统 少数患者可致粒细胞减少与舒必利引起粒细胞缺乏症, 同时伴血小板减少, 也可引起骨髓抑制, 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17]。所以临床应用甲氰咪胍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
2.8 皮肤损伤 在口服甲氰咪胍数周后, 可引起弥漫性皮肤干燥﹑脱屑[18]。还有专家学者指出, 接受甲氰咪胍治疗的患者中有1.9%以上产生皮疹, 还可能引起剥脱性皮炎和重型多形红斑。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1]姜胜, 徐宇红, 邓群. 西咪替丁治疗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0, 20(6):34-35.
[2]于信民, 尹祥敏, 张锐利, 等. 西咪替丁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00, 44(7):11.
[3]赵刚, 符仁义, 杨崇礼, 等. 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者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活性的影响.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50(1):93-94, 97.
[4]党永进, 党政华. 西咪替丁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1):43.
[5]陶庆玲, 王炜. 西咪替丁预防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0, 19(1):21-22.
[6]周开明. 肝性溃疡病机及防治. 临床荟萃, 1997, 12(7):290-291.[7]石世善, 范积华, 尤海章, 等. 西咪替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5, 11(4):218-220.
[8]刘冬华, 蒋玮. 西咪替丁预防输血反应101例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5, 15(9):544.
[9]张学武, 王子凤. 西咪替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48例. 临床荟萃, 1995, 10(16):757-759.
[10]李双杰, 田算梅, 贾银芝, 等. 甲氰咪胍治疗轮状病毒肠炎56例临床观察, 临床儿科杂志, 1995, 13(4):243-244.
[11]张军鹏. 西咪替丁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18):3201-3202.
[12]李月仓. 西米替丁在基层医院儿科应用70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5, 5(17):149-150.
[13]梁娟. 西咪替丁的临床拓展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18(1): 103-104.
[14]李爽, 苏光辉, 荆重阳.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5, 7(S1):41-42.
[15]陈子辉, 李成建. 西咪替丁的不良反应. 医药导报, 2003, 22(S1): 133.
[16]郭献辉. 西咪替丁的合理应用. 海峡药学, 2001, 14(4):114-115.[17]王沪凯.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 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2, 5(S1): 72-73.
[18]张会林. 西咪替丁的临床应用. 人民军医药学专刊, 1998, 4(4): 237-24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210
2015-07-15]
402285 重庆市江津区油溪中心卫生院(尹兰);重庆市江津区西湖卫生院(蔡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