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娟 舒慧玲
早产儿通常因胃容量较小且呈水平位, 贲门括约肌呈松弛状态且发育不完善, 患儿的消化道动力较差, 一旦采取鼻饲法后, 如操作不规范则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 从而对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险[3]。常规鼻饲喂养法通过进行人工推注, 能够将乳液注入早产儿胃内, 但对乳液的推进速度难以保持恒定, 若注入乳液速度较快, 可导致早产儿胃部扩张迅速, 并造成肺阻力上升, 导致其代偿性呼吸加速, 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4]。部分早产儿还可发生恶心呕吐及乳液返流入气管等情况, 进一步加剧了呼吸频率加快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5]。而重力喂养鼻饲法能够具备恒定速度的效果, 从而使乳液能够缓慢匀速的流入早产儿胃内, 且对早产儿胃内的负面影响水平较低。本文研究中, B组早产儿的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差值显著低于A组(P<0.05), 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A组(P<0.05)。说明重力喂养鼻饲法能够有效消除因常规鼻饲喂养法导致的早产儿胃部迅速扩张及吸入性肺炎等副作用,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维持了早产儿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的稳定, 同时, 降低了早产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同时, 早产儿因胃部平滑肌发育并不成熟, 在进行常规鼻饲喂养法中无法保持恒定的速度, 乳液无法均匀注入, 从
重力喂养鼻饲法在维护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胡志娟 舒慧玲
目的评价重力喂养鼻饲法在维护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中的作用。方法100例出生在3 d以内的早产儿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两组, 每组50例。两组早产儿均采取经鼻腔置入胃管, A组早产儿采取常规鼻饲法, B组早产儿采取重力喂养鼻饲法, 对两组早产儿鼻饲时到鼻饲后1 min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差值进行计算比较, 并观察两组早产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B组早产儿鼻饲时到鼻饲后1 min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差值显著低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B组早产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重力喂养鼻饲法能保持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 且操作便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重力喂养;鼻饲;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
早产儿通常因生理及解剖功能发育不完善, 其在吞咽或吸吮功能上较差, 从而无法自主进行吸吮, 因此, 针对早产儿需要经口或鼻腔将胃管置入, 并将食物或药物采取注射器注入早产儿胃内, 即鼻饲法[1]。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患儿通常会出现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及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2]。为有效维护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性,本文研究中对本院50例出生在3 d以内的早产儿采取重力喂养鼻饲法, 并对50例出生在3 d以内的早产儿采取常规鼻饲法, 对两组早产儿的喂养过程中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恶心呕吐状况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出生的10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两组, 每组50例。两组早产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1 min 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情况(n,±s)
表1 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情况(n,±s)
注:两组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男:女 胎龄(周) 出生体重(kg) 1 min Apgar(分) A组 50 28:22 32±2 1.51±0.49 8.8±0.6 B组 50 26:24 32±2 1.52±0.48 8.7±0.7
1.2 方法 两组早产儿均采取经鼻腔置入胃管, 置入深度由发际到胸骨剑突的距离, 并确认在早产儿胃内, 之后在鼻翼处留置固定。A组早产儿采取常规鼻饲法, 即采用注射器回抽是否存在残余乳液, 在确认胃管是否在胃内后, 将胃管末端打折, 注射器抽取适量乳液, 将其连接至胃管末端, 将打折处松开, 并向胃内缓慢注入乳液, 在乳液注入完成后再注入1 ml温开水, 之后将胃管末端固定直至下次鼻饲时再行开放。B组早产儿采取重力喂养鼻饲法, 具体方法为:注射器回抽是否存在残余乳液, 在确认胃管是否在胃内后, 将胃管末端打折, 针对鼻饲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 将注射器活塞去掉, 并与胃管末端连接, 在注射器内倒入适量的乳液, 并将胃管末端抬高15 cm左右, 将打折部位松开, 使乳液能够自行向胃内流入, 乳液流尽后, 向注射器内注入1 ml温开水对胃管进行冲洗, 之后将胃管末端固定直至下次鼻饲时再行开放。鼻饲过程中所用注射器均为一次性。对两组早产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进行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鼻饲时到鼻饲后1 min早产儿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进行记录并比较。同时, 观察两组早产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B组早产儿鼻饲时到鼻饲后1 min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差值显著低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早产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鼻饲时到鼻饲后1 min中观察项目情况比较[(±s), n(%)]
表2 两组早产儿鼻饲时到鼻饲后1 min中观察项目情况比较[(±s), n(%)]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 呼吸频率(次/min) 血氧饱和度(%) 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 50 15.6±8.2 7.1±2.6 6.2±4.5 13(26.0) B组 50 9.7±5.8 5.3±1.9 4.1±2.2 2(4.0) t/χ2 4.153 3.952 2.965 9.49 P<0.05 <0.05 <0.05 <0.01
早产儿通常因胃容量较小且呈水平位, 贲门括约肌呈松弛状态且发育不完善, 患儿的消化道动力较差, 一旦采取鼻饲法后, 如操作不规范则容易导致吸入性肺炎, 从而对早产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险[3]。常规鼻饲喂养法通过进行人工推注, 能够将乳液注入早产儿胃内, 但对乳液的推进速度难以保持恒定, 若注入乳液速度较快, 可导致早产儿胃部扩张迅速, 并造成肺阻力上升, 导致其代偿性呼吸加速, 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4]。部分早产儿还可发生恶心呕吐及乳液返流入气管等情况, 进一步加剧了呼吸频率加快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5]。而重力喂养鼻饲法能够具备恒定速度的效果, 从而使乳液能够缓慢匀速的流入早产儿胃内, 且对早产儿胃内的负面影响水平较低。本文研究中, B组早产儿的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差值显著低于A组(P<0.05), 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A组(P<0.05)。说明重力喂养鼻饲法能够有效消除因常规鼻饲喂养法导致的早产儿胃部迅速扩张及吸入性肺炎等副作用, 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维持了早产儿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的稳定, 同时, 降低了早产儿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同时, 早产儿因胃部平滑肌发育并不成熟, 在进行常规鼻饲喂养法中无法保持恒定的速度, 乳液无法均匀注入, 从
而对早产儿产生条件性反射的心率加快。因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造成代偿性的心率加快等不良情况。而重力喂养鼻饲法能够使乳液自行流入早产儿胃内, 在避免其胃内迅速扩张的同时, 稳定了早产儿的心率。本文研究中, B组早产儿的心率差值显著低于A组(P<0.05)。
综上所述, 采取重力喂养鼻饲法能保持早产儿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 且操作便捷, 得到临床推广应用。
[1]刘经飘, 曾秋月, 梁腊梅, 等.重力喂养与常规鼻饲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6):3-4.
[2]钟丽晖, 周北燕, 叶贞志, 等.间歇重力鼻饲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内营养的效果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6):765-767.
[3]魏雪, 郝祥梅, 赵英荣, 等.间歇重力管饲法在 NICU 极低体重儿喂养中的应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28):3577-3579.
[4]马秀玲, 李燕, 冯雪, 等.重力鼻饲喂养对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的疗效评估.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30):5085-5086.
[5]蒋红霞, 陈华琴, 黄颖兰, 等.早产儿机械通气中两种鼻饲方法的对比.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22):2102-21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205
2015-07-31]
475000 开封市儿童医院呼吸科(胡志娟), 新生儿外科(舒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