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与病理分析

2015-03-11 06:21:06顾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22期
关键词:内癌癌变大肠

顾薇

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与病理分析

顾薇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息肉大小与病理类型相关性。方法305例住院患者, 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大肠息肉624枚, 总结其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病理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305例大肠息肉患者共检出624枚息肉, 男性占60.7%, 女性占39.3%。多发大肠息肉170例。乙状结肠为息肉多发部位31.73%, 其次为横结肠25.80%, 降结肠13.62%, 升结肠12.02%, 直肠8.49%,盲肠4.81%, 肝曲3.53%。病理结果管状腺瘤最多见, 占56.8%, 其次为黏膜慢性炎25.3%, 增生性息肉12.0%。结论大肠息肉50~79岁高发, 男性较女性易患大肠息肉多, 息肉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炎性息肉常见。体积越大, 腺瘤及息肉癌变几率增大。

大肠息肉;内镜;病理

大肠息肉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 其病理类型不同的大肠息肉, 预后差别很大。因此准确掌握大肠息肉的内镜下特点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能更好的指导大肠息肉的治疗。本研究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3月本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住院患者305例, 检出并切除大肠息肉624枚, 对发现的大肠息肉总结其临床﹑内镜下特点, 行病理分析。以期对大肠息肉的诊治及息肉癌变的早期预防提供临床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2月~2014年3月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住院患者305例, 检出并切除大肠息肉624枚。其中男185例, 年龄32~86岁, 平均年龄(60.70±11.55)岁;女120例, 年龄27~86岁, 平均年龄(63.03±11.46)岁。

1.2 方法 采用Olympus CV-260电子结肠镜, ERBE ICC 200高频电发生器。息肉直径<0.5 cm者, 采用热活检钳钳取,直径>0.5 cm者采用高频电凝电切, 直径>2.0 cm及带蒂息肉先用尼龙绳结扎, 再分次切除。所有切除息肉送病理检查。结肠息肉病理分型根据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大肠息肉发病部位与病理类型关系:624枚结肠息肉发病部位, 盲肠30枚(4.81%), 升结肠75枚(12.02%), 肝曲22枚(3.53%), 横结肠161枚(25.80%), 降结肠85枚(13.62%), 乙状结肠198枚(31.73%), 直肠53枚(8.49%)。305例结肠息肉患者, 170例多发息肉, 病理提示2例类癌, 11例锯齿状腺瘤, 8例黏膜内癌。共切除624枚息肉, 病理结果以管状腺瘤为多,其中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157枚, 增生性息肉70枚, 管状腺瘤370枚, 绒毛管状腺瘤6枚, 黏膜内癌10枚, 锯齿状腺癌7枚, 类癌4枚。黏膜慢性炎和增生性息肉大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黏膜内癌﹑锯齿状腺瘤及类癌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息肉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多见。见表1。

表1 大肠息肉大小与病理类型关系(±s, mm)

表1 大肠息肉大小与病理类型关系(±s, mm)

注:与黏膜慢性炎比较,aP<0.01;与增生性息肉比较,bP<0.01

病理类型 例数 息肉大小黏膜慢性炎 157 5.210±2.592增生性息肉 70 5.760±3.921管状腺瘤 370 7.780±4.485ab绒毛管状腺瘤 6 15.000±1.916ab黏膜内癌 10 10.630±6.255ab锯齿状腺瘤 7 9.090±4.482ab类癌 4 14.000±8.485ab

3 讨论

本研究305例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住院患者, 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以50~79岁为多, 显示男性可能较女性更易患结肠息肉, 大肠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1]。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大肠息肉的易患人群, 应加强结肠镜的筛查。检出并切除大肠息肉624枚, 部位以乙状结肠最多见,依次下降为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直肠﹑回﹑盲肠﹑肝曲。左半结肠较右半结肠多见。由此可见, 结肠镜检查重点观察左半结肠, 也应尽量检查完全再到回盲部, 如条件允许,进入回肠末端, 避免漏诊。本研究结果显示, 黏膜慢性炎和增生性息肉大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腺瘤及黏膜内癌和类癌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 几乎不发生癌变。随着息肉的增大, 腺瘤及癌变的几率增加。直径>2 cm的息肉癌变率高达46.11%[2]。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3]。结肠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相关。

大肠息肉患者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即使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改变, 很多患者会误认为痔疮及消化不良而延误就诊。因此, 内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的最佳方法。50岁以上的应该筛查是否患有结肠息肉, 尽早发现并切除结肠息肉, 预防结肠癌。对内镜下不同生长方式及病理特点的大肠息肉,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术后定期随访。

[1]唐保东, 陈志娜, 孙玉立.大肠息肉824例发病情况及内镜特点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4):569-571.

[2]于晓娜, 邵顺子, 沈才飞, 等.大肠息肉癌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重庆医学, 2014(29):3866-3869.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一).中华消化杂志, 2012, 32(1):1-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69

2015-08-14]

116001 辽宁省大连市友谊医院

猜你喜欢
内癌癌变大肠
乳腺导管内癌30例临床病理分析
33例导管内癌组织形态观察及发病年龄分析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下咽癌的区域癌变现象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癌症进展(2016年9期)2016-08-22 11:33:04
触诊阴性乳腺癌的影像与病理
大口喝水促排便
家庭医药(2015年11期)2015-05-30 13:37:08
大肠俞穴调理肠胃大肠俞 通络调水止病痛
中老年健康(2014年7期)2014-05-30 09:01:27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光谱方法检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癌变·畸变·突变》2014年第26卷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