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霞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
郭爱霞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方法86例糖尿病患者, 按照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分为病变组(46例)与无病变组(40例), 并选取同时期4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检测分析三组的HbA1c﹑空腹血糖(FBG)值。结果病变组HbA1c﹑FBG明显高于无病变组和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变组HbA1c﹑FBG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A1c检测对于评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具有明显效果, 能够提高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通常出现血管粥样硬化症状, 微血管极有可能出现病变, 且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 糖尿病患者往往出现高凝血症﹑纤溶亢进症状, 使得多个系统器官遭受损伤, 造成严重的器质性病变, 具有较高死亡率与致残率[1]。在传统的血糖检测中通常采用空腹状态﹑餐后2 h血糖水平, 但极易因外界而发生变化, 准确率出现一定误差, 所以采用更理想检测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血糖相结合产物, 可以对血糖浓度﹑机体糖代谢进行间接反映, 具有明显临床意义[2]。本文选取46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 分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糖尿病患者86例, 其中男56例, 女30例, 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58.6±5.8)岁。按照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分为病变组(46例)和无病变组(40例)。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6例, 女17例, 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57.9±5.7)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试者均在早起空腹超过12 h状态下抽取静脉血4 ml, 2 ml内注入EDTA-K2抗凝剂, 放置到封闭试管内,将其混合均匀后2 h内待测HbA1c, 其余2 ml放置到普通试管内进行自然凝固, 经离心处理后分离出血清以检测FBG。应用Primus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系统以硼酸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法检测HbA1c水平, 应用OLYMPUS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经己糖激酶法检测FBG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病变组HbA1c﹑FBG明显高于无病变组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变组HbA1c﹑FBG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指标检测对比分析(±s)
表1 三组指标检测对比分析(±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无病变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HbA1c(%) FBG(mmol/L)病变组 46 10.84±0.70ab 11.67±0.79ab无病变组 40 7.39±0.25a 7.33±0.68a对照组 43 4.68±0.15 5.49±0.31
糖尿病是因机体出现内分泌紊乱而使得胰岛素水平出现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引发疾病原因极易可能与患者所处环境﹑个人遗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具有相关性, 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持续上升[3]。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糖尿病发生率具有越来越高趋势。目前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并无根治方法, 临床中对其治疗通常采取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的方式。
血糖检测所应用的传统方法主要为餐后2 h﹑空腹血糖值, 但因饮食﹑运动等外界因素产生的影响, 往往导致检测结果产生波动性, 极易导致结果出现误诊﹑漏诊, 对患者治疗造成极为不利影响[4]。目前, 糖化血红蛋白逐渐成为糖尿病血糖水平临床检测的重要标准, 因其为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相结合而出现的产物, 所以无可逆反应, 而且血糖浓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正比关系, 对血糖检测结果是即刻血糖值, 检测准确值较低, HbA1c可以对患者8~12周的血糖水平控制予以准确反应, 所以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金标准”作用[5]。
HbA1c在临床中可以对糖尿病病情及治疗预后进行有效评定, 为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比率, 所检测到的结果应用百分率表示。长时间的高血糖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变形功能明显下降, 但是聚集能力﹑豁附能力明显提高, 使得微循环血流出现明显缓慢或发生瘀滞, 血管壁出现透明状变性, 导致微血管出现硬化﹑管腔狭窄﹑闭塞症状,因此引发微血管病变。HbA1c整个合成比较缓慢且无可逆性,合成往往只与血糖(GLU)具有相关性, 可以使得机体GLU水平得到特异反映, 不会因葡萄糖波动﹑运动﹑食物等而受到影响, 因此其可以有效反映患者血糖浓度, 对了解患者近期血糖水平变化, 并发症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作为糖尿病是否达到良好控制的一个重要评定指标[6]。
本文研究显示, 病变组HbA1c﹑FBG明显高于无病变组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变组HbA1c﹑FBG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及早对微血管病变进行检测,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1]李华, 李思江, 冯振东, 等.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11):1382-1383.
[2]庞伟, 俞琦. 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1):454-455.
[3]黄萍.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液流变学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11):77-79.
[4]郑雪芹, 杨志彩, 王树玲. 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3): 2691-2693.
[5]华绍芳, 匡德凤, 韩玉环. 糖耐量正常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内脂素水平与围生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天津医药, 2013(10):953-956.
[6]沈默宇, 石立. 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的因素.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 26(9):1004-100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16
2015-08-04]
463000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