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画普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的相关性研究
王画普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的相关性。方法96例胃癌患者设定为研究组, 同时期健康者96例设定为对照组, 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77.1%, 阴性率22.9%;对照组则分别为25.0%﹑75.0%,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阳性率为85.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为83.3%;对照组MMP-2阳性率为12.5%, VEGF阳性率为14.6%, 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存在明显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存在密切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局部浸润;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 Hp)在临床中是一种致癌物, 对于消化性溃疡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瘤样组织来讲是较为重要的一种致病因子。胃癌的形成与感染﹑饮食﹑环境﹑营养状况和遗传等均存在一定相关性。目前临床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胃癌形成的一种始发因素, 其他致病因素则导致胃癌最终产生[1]。本文选取96例胃癌患者, 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胃癌患者, 设定为研究组, 均通过胃镜﹑病理学检查,与患者临床症状相结合, 诊断为胃癌;其中男54例, 女42例;年龄38~63岁, 平均年龄(43.1±6.8)岁;且选取同时间段健康者96例设定为对照组, 其中男53例, 女43例;年龄39~63岁, 平均年龄(44.6±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受试者均采取胃镜方式检查, 经快速尿素酶对幽门螺杆菌比例予以检查。并采集胃黏膜组织, 以HP102型试剂对其予以快速尿素酶检测。研究组患者同样予以病理学检查。
1.3 临床诊断标准[2]阳性:幽门螺杆菌数量>20;阴性:幽门螺杆菌数量<20, 或无幽门螺杆菌。分析MMP-2﹑VEGF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 阳性表达为阳性细胞含量>10%;而阴性表达为阳性细胞含量≤1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析 研究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74例(77.1%), 阴性22例(22.9%);对照组阳性24例(25.0%), 阴性72例(7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MMP-2与VEGF蛋白检测阳性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MMP-2蛋白阳性率﹑VEGF蛋白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MP-2与VEGF蛋白检测阳性率比较[n(%)]
由于年龄不断增长, 使得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在我国具有较高感染率, 且分布较为广泛, 平均感染率达到60.0%。胃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全部恶性肿瘤的23.2%, 位于癌症死亡率第一位。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较为广泛分布,同时存在一定地区差异, 在不同地区存在并不相同的感染率[3]。
幽门螺杆菌毒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 分子量一般保持在100 kDa左右, 对于多种类型的体外培养细胞均存在一定的致突变效果。因幽门螺杆菌而受到感染的患者, 因其胃肠道黏膜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损害, 胃肠细胞正常更新速度有明显增加趋势, 而且DNA受损率明显增加。胃肠存在炎症往往导致自由基及超氧化物的大量形成, 且出现持续升高趋势,细胞过氧化因此而遭受损害, 经长期作用而导致细胞肿瘤产生。经研究发现, 慢性胃炎患者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时, 通过检查显示, 胃黏膜上皮细胞无增殖情况;但是当患者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时, 会使得胃黏膜上皮细胞有持续增殖现象,而且更新速度增加。当产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时, 往往引发炎症免疫反应, 出现细胞因子, 且与相应细胞产生相互作用后,再次细胞增生, 引发细胞受损[4]。
VEGF蛋白会使得血管通透性更为明显, 而且会对内皮细胞增殖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对内皮细胞凋亡具有明显抑制效果, 促使新生血管形成, 胃癌转移及浸润情况更为严重。MMP-2会使得基底膜或间质性结缔组织得到降解, 使得瘤细胞移出具有较为明确通道。而且MMP-2会使得VEGF因子表达明显提高, 血管形成更为快速。而新生血管大量形成会使胃癌在转移及浸润方面速度加快[5]。
经本文研究可知, 研究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者MMP-2和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者, 由此可知幽门螺杆菌感染使得MMP-2和VEGF表达更为明显,促使胃癌发生转移及浸润。
总之,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局部浸润存在密切相关性,且在胃癌的转移和浸润中具有较为显著作用。
[1]刘爱群.胃癌组织中FAF1蛋白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重庆医学, 2011, 40(22):2213.
[2]吴文朝.幽门螺杆菌OipA与胃癌组织中p53﹑ras蛋白表达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3):2156.
[3]吕静. APE-1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癌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19):3313.
[4]戚红霞.胃癌组织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环氧化酶-2的关系.重庆医学, 2013, 42(26):3087.
[5]伍冬梅.幽门螺杆菌感染﹑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重庆医学, 2011, 40(14):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2.013
2015-07-03]
456500 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