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 攻坚克难

2015-03-10 06:54:58
浙江人大 2015年3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杭州市浙江

从“生态浙江”到“绿色浙江”,再到“美丽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在浙江已有10多年实践,各级政府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4年,“五水共治”作为美丽浙江建设的总抓手,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也治出了百姓口碑。据统计,全省共清理垃圾河6496公里,治理黑臭河4660公里。

看着一条条黑河变清澈,一条条臭河没了异味,代表们对这一年来的“五水共治”攻坚成果纷纷点赞。不过,他们希望这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让这些河溪永远清下去,才是他们和所有百姓的共同期待。

要进度更要质量,不可为了“摘帽”而摘帽

2015年1月6日,杭州市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布,全市共有47条黑臭河道通过治理验收。

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朱钟毅代表是个爱较真的人。看到这则消息后,他马上拨通了有关部门的电话,质疑其中几条在他看来仍存在“黑”、“臭”问题的河道,怎么就通过了验收?

原来,就在这则消息公布的前两天,他与另一位省人大代表王颖,实地察看了其中的7条河道,结果发现一些河道仍泛着黑水,附近排污管还在直排污水,水面上不时漂着一些腐烂的生活垃圾,远远便能闻到一股臭味。为此,他们邀请了第三方环保检测机构——杭州市环境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到实地进行取样检测。其检测结果更令他们大吃一惊,7份检测样本中,竟有6份为劣V类水。

参加这次省人代会,朱钟毅代表特意带来了此次实地调研时拍的照片和检测报告,他说将把这些资料都交给杭州市有关部门,并且在2015年继续跟踪监督这7条河的整治情况。

“治水要实实在在,不能为了摘帽而摘帽。”朱钟毅代表说,现在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五水共治”工作,可一些地方为了赶进度,在“清三河”过程中出现清淤不彻底、不到位现象,甚至在核查验收时出现把关不严问题,根本经不起查、经不起看。为此,他建议,除了治水部门要做到进度、质量兼顾外,核查验收部门也一定要亲自到现场去走一走、看一看,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严把核检关,让每一条通过验收的“黑臭河”都能经得起百姓的检验。

对此,来自浙江海洋学院的省人大代表徐波也提出,治水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推进,绝不可为了盲目赶进度、凑数据,而忽视了整治质量和长远利益。

要建设也要管理,治污设施不可为建而建

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有近5000人,原来村里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在外面的水沟里。流经笕川村的新建溪,是钱塘江的源头,在“五水共治”开展前,这条溪的河底全是淤泥,水面上漂浮着垃圾,整个水体又臭又脏。

去年“五水共治”时,笕川村建起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如今,该村95%以上的生活污水都通过地下管网进行统一处理,村庄附近河溪的水也变清了,都能下去游泳。

这次省人代会上,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施颂勤代表特意带来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有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前后的对比图片,图片显示该村这一年来的水环境变化,整治后的河道、村道焕然一新,“脏乱差”的场景没了,农民的笑容更灿烂了。

现在,笕川村里光窨井就有1200个左右,这些都需要专人来管理和维护。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了1个多月,已经出现有的地方管网损坏、堵塞等问题,时间长了管道还会老化。 为此,施颂勤代表建议,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管理和维护是个重要问题,政府要早作打算,资金和人员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代表也认为,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维护、运行,要靠各村自己的经济能力来承担明显力不从心,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投入机制,只有既重建设,又重管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巨大投入才能发挥效益。

看到笕川村的成效,丽水市莲都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雷萍代表十分高兴,可她心里担忧的是,我省部分农村的截污纳管工程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根本运行不了。据她了解,一些农村由于地广人稀,建一个截污纳管工程耗资巨大,由于财力有限,所以选材时只能选一些质量低劣的材料,还没等工程完工就已出现开裂、渗漏等问题;再比如一些平源地区的农村,由于管道长、截污纳管工程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工程运行后根本排不出污水,甚至出现倒灌现象,最后这些工程都只能处于长期休眠状态。为此,雷萍代表建议有关部门要对农村的截污纳管工程引起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指导,设计相关方案时要因地制宜。

要攻坚也要长效,还河溪“长清”

这一场治水战,治出了美丽浙江,治出了民生,也治出了口碑。代表们认为,虽然山在还青、水在变绿,但一些大江大河,离能够“游泳”的标准还差很远;虽然摊子铺开、干劲喜人,但许多治水工程才开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长效机制保障、法制保障。

“‘五水共治’千万不能一阵风,要不然既浪费了财政,也伤了民心。”杭州市拱墅区计划生育指导站站长蔡玉琴代表建议,将河长负责制、目标考核制等一些创新有效的措施制度化,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一直抓下去,让不相信政府决心的人不得不信,让试图重操高污染旧业的人断了念想,让全民参与的氛围越来越浓,让浙江河溪“长清”下去。

“‘五水共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搞一次突击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强治水的政策研究,尽快形成有利于治水的激励机制、惩罚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廉政监督机制。”对此,来自宁波的省人大代表黄佩佩也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工业、生活、建筑泥浆等各类污染物违法排放行为的检查和惩处力度,确保工作到位,职责到位,防止“垃圾河”、“臭河”、“黑河”反弹。

摄影 蔡荣章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杭州市浙江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五水共治”视阈下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研究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传媒评论(2018年7期)2018-09-18 03:45:50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9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41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
杭州“五水共治”公众参与调查与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