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宝
电子内镜治疗胃肠道息肉186例临床资料分析
王灵宝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胃肠道息肉患者治疗情况,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86例患者的胃肠道息肉手术成功率100%, 平均手术时间8~20 min, 对多形态多位置的胃肠道息肉治疗效果明显, 一次可切除单个或多个息肉,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为出血(占1.08%), 患者疼痛感平均评分(4.01±1.59)分。结论电子内镜下胃肠道息肉切除手术成功率高, 创伤小, 操作简便, 安全可行, 是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电子内镜;胃肠道息肉
胃肠道息肉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临床常见疾病, 发病部位多以直肠、结肠为主, 其通常是指胃肠道黏膜凸出形成的赘生物或肿物, 可单个于单部位发生, 也可多个于多部位发生。该类疾病多为癌前病变, 不同病理的胃肠道息肉致癌率是不同的, 但手术切除是非常必要的, 黏膜切除术是临床上采用较多的主要术式[1]。为分析探讨电子内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本文结合2013年5月~2014年8月间在本院治疗的186例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完整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5月~2014年6月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186例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其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60.18±5.11)岁,186例患者共计202个息肉, 其中胃息肉患者64例(34.41%), 息肉数共72个(35.64%);结肠息肉患者50例(26.88%), 息肉数共53个(26.24%);直肠息肉患者72例(38.71%), 息肉数共77个(38.12%)。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体温及血压测量、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肝功肾功、腹部彩超等检查并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相关事宜。手术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
1.2 手术方法 对患者进行常规消化内镜及超生内镜的检查, 确定胃肠道息肉病变组织位置或息肉病灶。根据息肉的大小、形状及息肉蒂长短粗细等情况选择合适的pentax胃镜肠镜探入治疗。采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高频电凝切术[2]、激光级微波烧灼切除术、电热活检钳摘除术等。
1.3 观察指标 调查汇总所有患者的手术情况, 包括手术耗时、息肉切除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依据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定患者疼痛感(10分满分, 分数越低疼痛感越低)等指标, 进行数据分析。
2.1186例患者胃肠道息肉手术情况分析 本研究分析, 胃息肉手术耗时8.24~21.14 min, 患者疼痛感(4.13±1.54)分;结肠息肉手术耗时8.94~20.88 min, 患者疼痛感(3.73±2.16)分;直肠息肉手术耗时8.57~22.06 min, 患者疼痛感(4.53±0.59)分。手术平均耗时8.67~20.34 min, 息肉切除率100%,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8%(胃息肉手术0.54%+直肠息肉手术0.54%), 患者疼痛感平均评分(4.01±1.59)分。见表1。
表1186 例患者胃肠道息肉手术情况分析
2.2 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经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患者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出血。
胃肠道息肉疾病发生于各年龄阶段, 多以中老年群体为主, 是有较高致癌率的一类消化道疾病。其中, 多发性的胃肠道息肉在临床的治疗中十分的常见,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所以,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胃肠道息肉的病变情况需要尽早的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 减少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按照Morson分类的标准可将患者的胃肠道息肉区分为肿瘤性的息肉及非肿瘤性的息肉2种, 对于如绒毛状的腺瘤、管状的腺瘤、混合性的腺瘤等常见的肿瘤性息肉应进行尽早的切除治疗, 并将患者的全瘤病理标本进行送病检, 对患者的息肉恶变情况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以往对于存在多发性的胃肠道息肉病变的患者多实施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但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花费较高, 目前已逐渐被内镜治疗代替。
近年来, 对存在胃肠道息肉患者使用内镜治疗已逐渐地发展和成熟, 但需注意的是, 应慎重选择多发性的胃肠道息肉的治疗方案, 一般对于存在息肉密集簇状的分布和出现明显异形的病理提示出现癌变的情况和存在家族性的肠道息肉患者应进行手术的治疗或者术中配合使用胃肠镜的临床治疗, 对于散发性的胃肠道息肉病变不管数量是否较多均可一次或者多次于内镜下进行治疗, 尤其是对于电子肠镜操作比较熟练的工作人员可有效开展治疗。使镜身保持较好的顺应性及镜头保持较好的舒展性可对肠镜的操作更加的顺利, 减少助手的工作量, 从而更好的进行配合治疗, 提高对胃肠道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 电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临床治疗胃肠道息肉疾病的常用方法, 本研究分析中186例患者的胃肠道息肉手术成功率100%, 手术平均耗时8.67~20.34 min,对多种形态的胃肠道多种位置息肉治疗效果明显, 一次可切除单个或多个息肉, 尤其是对具蒂息肉效果突出, 方便快捷,安全性高。此外, 在186例胃肠道息肉患者的手术中, 出现了2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占1.08%), 经调查分析, 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术后出血, 并发生于胃肠道息肉较大的患者, 这可能与患者息肉病灶范围大、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网密集、息肉糜烂导致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 黏膜注射术作为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操作基础, 在治疗过程中, 较好的黏膜下注射是关乎黏膜切除术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正确的黏膜下注射位置和适宜的肾上腺素溶液注射量可以使息肉病灶充分隆起, 继而使圈套操作顺利进行, 使病灶息肉和息肉蒂得以切除完全, 降低手术的耗时和术后并发症及息肉复发的发生率[3,4]。
总之, 电子内镜治疗胃肠道息肉创伤小, 手术快捷易于操作, 患者疼痛小并恢复快, 临床治疗效果突出,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陈钢, 李清清, 廖江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样病变40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26):104-105.
[2]王云丽.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肠道息肉术中护理效果观察.吉林医学,2014,35(14):3166-3167.
[3]张秋琴, 左燕, 刘懿, 等.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82-83.
[4]塔娜.内镜下电凝电切除胃肠道息肉220例临床分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45-14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048
2015-01-23]
471039 中信中心医院内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