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评估

2015-03-08 12:12:34刘文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鞘内脑膜炎结核性

刘文玉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评估

刘文玉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疗效。方法9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8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结核和保肝、激素以及脱水剂等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与鞘内注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83%和72.92%, 对照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1.25%和60.4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压力、脑脊液细胞和脑脊液蛋白的恢复时间等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 效果显著, 是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较为理想的综合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置换;鞘膜腔内注射;疗效评估

结核性脑膜炎在我国仍为常见病[1], 近年来, 由于结核病高发, 结脑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在全身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及激素治疗后, 其病死率仍较高[2]。2009年2月~2012年2月本科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系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针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加鞘内注射,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本科收治的9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编结核病学》结脑诊断标准[2]。年龄17~67岁, 平均年龄(35.8±8.3)岁;将全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抗结核方案相同, 即:3HRZE左氧氟沙星,3个月的HRZE,10个月的HRE, 同时配合保肝,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激素治疗, 静脉滴注20%甘露醇、速尿和甘油果糖控制颅内高压。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给药, 具体方法为常规作腰穿测脑脊液压力后, 缓慢放出脑脊液5~10 ml, 然后缓慢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 反复3~6次, 总量≤30 ml, 最后1次放出脑脊液后注入等体积药物(生理盐水+异烟肼100 mg及地塞米松5 mg), 余操作同常规腰穿, 视病情,2~4 d置换给药1次。出院后两组均予正规抗痨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3]临床治愈:临床症状缓解, 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00×106/L;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脑脊液改善不明显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临床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83%和72.92%, 对照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1.25%和60.4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1。

2.2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s, d)

表2 两组症状缓解情况比较(±s, d)

脑脊液蛋白恢复时间观察组 48 13.34±2.98 17.82±3.74 20.14±2.82 19.28±2.55 25.31±3.71 28.12±4.10对照组 48 19.20±2.74 24.52±3.25 27.95±4.41 25.81±2.74 32.50±3.70 35.77±5.21 t10.10 9.31 10.28 12.09 9.34 8.32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发热消失时间 头疼消失时间 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 压力恢复时间 脑脊液细胞恢复时间

2.3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谷草、谷丙转氨酶升高5例 , 加保肝药物后转氨酶下降, 无一例出现肾功能受损, 两组均未发生颅内感染、脑疝、脑脊液渗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结核病。结核性脑膜炎在我国为常见病。由于病变所在部位及病理变化, 致使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是一种严重的结核病。故此,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极为重要。

骆欢等[4]选取46 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而试验组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糖、蛋白、白细胞、氯化物、压力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可加快患者脑脊液恢复, 提高治疗有效率, 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有效、安全手段。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压力、脑脊液细胞和脑脊液蛋白的恢复时间等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 应及时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 不但能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 而且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培元.结核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4-261.

[2]彭卫生, 王英年, 肖成志. 新编结核病学.第2 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234-247,242-272.

[3]匡培根. 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6-518.

[4]骆欢, 李国航, 瞿志军, 等.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观察.河北医药,2012,34(16):2428-24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98

2015-01-05]

261000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结核内科

猜你喜欢
鞘内脑膜炎结核性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传染病信息(2021年6期)2021-02-12 01:52:58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结核性胸膜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鞘内连续注射吗啡和地塞米松在癌性骨痛中的疗效及其机制
癌症进展(2016年11期)2016-03-20 13:16:06
多发性硬化应用β干扰素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2:02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肛周脓肿1例
T-SPOT TB联合IL-10、IL-27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误诊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淋巴瘤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