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德 张国秀 李鹏
不同药物联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48例临床观察
张育德 张国秀 李鹏
目的比较替米沙坦与卡托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48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4例。治疗组给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起始治疗;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卡托普利起始治疗, 分别在第2、4、6、8周随访监测患者血压, 行统计学分析, 治疗前后行安全性监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72.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8, 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比较, 自第4周起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较卡托普利用于联合氢氯噻嗪、氨氯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替米沙坦;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顽固性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 困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一类高血压, 其约占高血压总数的15%~20%[1]。联合用药是控制顽固性高血压的核心, 多数研究表明, 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方面在疗效及减缓副作用方面具有较多优势[2]。在此, 作者将此种联合用药配合氨氯地平用于顽固性高血压, 结果发现其依然较卡托普利安全有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4例。其中治疗组男女比5:3, 年龄45~71岁, 平均年龄(63.9±10.3)岁, 治疗前收缩压(SBP)平均(171.2±11.5)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DBP)平均(101.7±8.9)mm Hg;对照组组男女比13:11, 年龄51~69岁, 平均年龄(61.9±9.1)岁, 治疗前SBP平均年龄(169.5±12.8)mm Hg, DBP平均(105.7±7.9)mm H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血压、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停止既往服药, 均给予安慰剂洗脱1周。后治疗组给予氢氯噻嗪(12.5 mg/d)+氨氯地平(2.5 mg/d) +替米沙坦 (40 mg/d)治疗;对照组24例,予氢氯噻嗪 (12.5 mg/d) +氨氯地平(2.5 mg/d)+卡托普利(12.5 mg/d)治疗, 除卡托普利2次服药外, 其余均晨起服药。2周后若坐位DBP下降<10 mm Hg, 加大氢氯噻嗪至25 mg/d,4周后若DBP仍>90 mm Hg, 则加大替米沙坦至80 mg/d, 卡托普利至25.0~37.5 mg/d。治疗过程中于分别于第2、4、6、8周随访监测患者血压, 行统计学分析, 治疗前后性安全性监测。血压测量方法:做到“四定”连续测量3次, 取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 诊断标准依据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08 年发布的RH专家共识[3];降压靶目标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是<140/90 mm Hg,≥65岁的老年人降压目标是<150/90 mm Hg, 如果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至<140/90 mm Hg;糖尿病、肾脏病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降压目标为<130/80 mm Hg。排除合并严重的脑血管、呼吸系统、肝肾功能疾病, 精神障碍, 妊娠哺乳期及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疗效判定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 并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 但降低≥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 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1例(45.8%), 有效10例(41.7%),无效3例(12.5%), 总有效率87.5%, 对照组显效10例(40.9%),有效7例(31.8%), 无效6例(27.3%), 总有效率72.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降压效果比较, 第4周起治疗组血压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安全性监测指标中, 治疗组治疗后有1例出现谷丙转氨酶略高于正常, 继续服药, 密切随访后恢复正常, 考虑与药物关系不大, 其余安全性指标监测无明显变化。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有2例因出现咳嗽不能耐受, 中途退出, 其余病例均完成试验。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 mm Hg)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 mm Hg)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时间 治疗组(n=24) 对照组(n=24)收缩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 171.2±11.5 101.7±8.9 169.5±12.8 105.7±7.9治疗2周 160.6±9.7 92.4±6.3 161.2±9.9 95.3±5.7治疗4周 146.3±9.5a 89.9±3.9a 152.1±10.3 92.4±6.1治疗6周 140.7±8.0a 85.3±4.4a 149.5±11.4 89.7±6.6治疗8周 135.3±9.7a 83.2±5.9a 143.4±10.1 88.3±5.9
顽固性高血压以血压(尤其是SBP)难以控制为临床特点。主要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 如对患者生活习惯的建议和指导;对继发疾病的治疗及降压药物的联合治疗。目前针对三种药物联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研究较少, 加用不同机制的药物较为合适, 目前较为常用方案为 ACEI(或ARB)、CCB和噻嗪类利尿剂3种药联合应用, 降压效果及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就ACEI与ARB而言, 两者均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发挥作用, 且在降低血压, 逆转左心室肌肥厚, 减少尿蛋白方面具有优势, 已成为目前指南推荐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但替米沙坦较卡托普利具有优势。替米沙坦是一种特异性的非肽类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它高选择性、不可逆地拮抗 AngⅡ受体, 因为没有缓激肽的蓄积效应, 故不会产生卡托普利类的干咳症状。与氨氯地平联合时, 因其可同时扩张外周动脉和静脉, 从而可以缓解氨氯地平导致的水肿, 同时可抑制其直接扩张血管作用引起的反馈性RAAS激活;与氢氯噻嗪联合时, 其可能削弱氢氯噻嗪刺激RAS而产生的对抗高血压调节作用, 增强利尿剂的降压效果, 同时, 由于醛固酮的分泌被阻断, 替米沙坦可减少由氢氯噻嗪所致的钾丢失, 减轻氢氯噻嗪诱发的高尿血酸症[5]。另外卡托普利作为短效制剂,1 d需要多次服药, 由此可造成患者依从性差而血压难以控制亦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综上所述, 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氢氯噻嗪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较卡托普利在疗效性及不良反应上均具有优势。但因样本量较小, 采集指标尚不够充分, 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继续探究。
[1]Daugherty SL, Powers JD, Magid DJ, et al.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Circulation,2012,125(13):1635.
[2]邵超华, 王蔚浩.替米沙坦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32-33.
[3]Calhoun DA, Jones D, Textor S, et al. Resistant hypertension: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Hypertension,2008,51(6):1403-1419.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国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
[5]韩振杰, 杨伟林. AngⅡ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中国处方药,2005,90(6):33-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9.089
2014-12-26]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